含“閉”的成語大全(67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閉門塞竇、天凝地閉、深閉固距等含“閉”的成語67個,其中“閉”開頭的48個,“閉”結尾的1個,“閉”在中間的18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閉”開頭的成語
【第1句】:閉門塞竇[bì kǒu sè dòu]
【解釋】關閉門窗,堵塞洞穴。多謂防備之嚴。
【出處】《宋史·儒林傳四·蔡元定》:“若有禍患,亦非閉門塞竇所能避也。”
【第2句】:閉閣自責[bì gé zì zé]
【解釋】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同“閉閣思過”。
【出處】《漢書何并傳》:“詡(嚴詡)本以孝行為官,謂掾史為師友,有過輒閉閣自責,終不大言。”
【示例】民有爭訴者,輒閉閣自責,然后斷其訟,以道譬之。 ——《后漢書·吳祐傳》
【第3句】:閉口藏舌[bì kǒu cáng shé]
【解釋】閉著嘴不說話。形容怕惹事而不輕易開口。
【出處】五代·馮道《舌》詩:“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示例】道成之后,閉口藏舌,何用管人間如許閑事。 ——宋·樓鑰《攻媿集·跋徐神翁真跡》卷七十二
【第4句】:閉壁清野[bì bì qīng yiě]
【解釋】猶言堅壁清野。是作戰時采取的一種策略。
【出處】《南齊書·曹虎傳》;“部勒小戍,閉壁清野。”
【第5句】:閉合思過[bì gé sī guò]
【解釋】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
【出處】《漢書·韓延壽傳》:“民有昆弟相與訟田自言,延壽大傷之……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合思過,一縣莫知所為。”
【第6句】:閉門掃軌[bì mén sǎo guǐ]
【解釋】軌:車跡。指杜絕賓客,不與來往。
【出處】《后漢書·黨錮傳·杜密》:“同郡劉勝,亦自蜀郡告歸鄉里,閉門掃軌,無所干及。”李賢注:“軌,車跡也。言絕人事。”
【第7句】:閉門酣歌[bì mén hān gē]
【解釋】指閉門不出,盡興飲酒,盡情歌舞。形容沉緬酒色,盡情享受。
【出處】唐·李延壽《南史·徐緄似》:“緄為梁湘東王,鎮西諮議參軍,頗為聲色,侍妾數十,……,便醉而閉門,盡日酣歌。”
【第8句】:閉戶關門[bì hù guān mén]
【解釋】戶:出入的門戶。門戶都關閉起來。形容冷清寥落。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2回:“石秀心疑。來到市心里,只見人家閉戶關門。”
【第9句】:閉目塞聰[bì mù sāi cōng]
【解釋】聰:聽覺敏銳,這里指聽覺。閉著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對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閉目塞聰,愛精自保。”
【第10句】:閉門合轍[bì kǒu hé shé]
【解釋】猶言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比喻互相投合。
【出處】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八:“山谷云:東坡墨戲,水活石潤,與予草書三昧,所謂閉門合轍。”
【第11句】:閉口結舌[bì kǒu jié shé]
【解釋】閉著嘴不說話。猶言閉口藏舌。
【出處】《快心編初集》第一回:“眾人問知是郝家難為他,便閉口結舌不來兜搭。”
【第12句】:閉關自主[bì guān zì zhǔ]
【解釋】指關閉關口,不和外國來往。
【出處】見“閉關自守”。
【示例】如今不是我們閉關自主的時侯了,輸入歐西先覺諸邦的藝術也正是我們的急圖。 ——郭沫若《文藝論集·一個宣言》
【第13句】:閉關主義[bì guān zhǔ yì]
【解釋】閉關自守不與國外進行往來的政策。
【示例】閉關主義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第14句】:閉境自守[bì jìng zì shǒu]
【解釋】指封閉四境,嚴加防守。
【出處】明·唐順之《與河南李中丞石疊書》:“若太原再警,勢必鼓行而前,不得閉境自守而已矣。”
【示例】閉境自守的政策只會使國家落后。
【第15句】:閉門埽軌[bì mén sào guǐ]
【解釋】指杜絕賓客,不與來往。
【第16句】:閉門覓句[bì mén mì jù]
【解釋】形容作詩時冥思苦想。
【出處】宋·黃庭堅《病起荊江亭即事》詩之九:“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
【示例】閉門覓句渾閑事,并世何人是作家。 ——陳去病《晝寢雜感》詩之六
【第17句】:閉塞眼睛捉麻雀[bì sè yǎn jīng zhuō má què]
【解釋】比喻盲目地進行工作。
【出處】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二:“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還在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存在著。”
【示例】'閉塞眼睛捉麻雀’,結果往往麻雀捉不到,還要碰破頭。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六
【第18句】:閉目塞耳[bì mù sè ěr]
【解釋】堵塞視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或不了解。
【出處】《隋書·東夷傳·高麗》:“王乃坐之空館,嚴加防守,使其閉目塞耳,永無聞見。”
【示例】設有人閉目塞耳,跣而疾趨,前遇險阻,安有不顛躓者哉! ——宋·司馬光《遺表》
【第19句】:閉門不納[bì mén bù nà]
【解釋】納:入,進來。關上門不讓人進來。
【出處】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四:“欲入城則閉門不納,將入山則又與賊遇。”
【示例】閉門不納的魯男子。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
【第20句】:閉門掃跡[bì kǒu sǎo guǐ]
【解釋】指杜絕賓客,不與來往。
【出處】見“閉門掃軌”。
【示例】而胡君年逾七十,平生閉門掃跡,上下千古,討論六經。 ——清·戴名世《<禹貢錐指>序》
【第21句】:閉門卻軌[bì kǒu què guǐ]
【解釋】指杜絕賓客,不與來往。
【出處】見“閉門掃軌”。
【示例】說門可羅雀是夸張的,閉門卻軌卻是不必要的。 ——孫犁《秀露集·<善暗室紀年>序》
【第22句】:閉門自守[bì mén zì shǒu]
【解釋】①閉門不出,潔身自保。②堅壁不出,嚴加防守。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力作所得,不足以給貢稅。閉門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奸吏因以愁民。”
【示例】朕若閉門自守,虜必縱兵大掠。 ——唐·吳兢《貞觀政要·征伐》
【第23句】:閉門造車,出門合轍[bì mén zào chē,chū mén hé zhé]
【解釋】轍:車輪軋過的痕跡。指按照統一規格,即使關起門來制造車輛,使用起來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合。
【出處】宋·沈作喆《寓卷》七:“尊宿語言問答之間,未嘗見面交談也,而說法度人千里同音,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了無差異。”
【示例】自非眾議參同,烏能閉門造車,出門合轍也。 ——清·魏源《治篇》一
【第24句】:閉月羞花[bì yuè xiū huā]
【解釋】閉: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兒羞慚。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出處】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四折:“引動這撩云撥雨心,想起那閉月羞花貌,撇的似繞朱門燕子尋巢。”
【示例】此時魯小姐卸了濃裝,換了幾件雅淡衣服,蘧公子舉眼細看,真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第25句】:閉關卻掃[bì guān què sǎo]
【解釋】卻:停止;卻掃:不再清掃車跡,意指謝客。關上大門,掃除車跡。指閉門謝客,不和外界往來。
【出處】南朝·梁·江淹《恨賦》:“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里,閉關卻掃,塞門不仕。”
【示例】時來運轉,好漢也有慘遭挫敗的時候,他就應該閉關卻掃,往日的榮華不必再提。 ——梁實秋《好漢》
【第26句】:閉門墐戶[bì kǒu jǐn hù]
【解釋】關閉門窗,堵塞洞穴。多謂防備之嚴。
【出處】見“閉門塞竇”。
【示例】居民互相驚告,以為鬼至,每日向夕,輒閉門墐戶。 ——清·鈕琇《觚剩續編·雁翎刀》
【第27句】:閉關鎖國[bì guān suǒ guó]
【解釋】閉關:封閉關口;鎖:封鎖。閉關自守,不與外國往來。
【出處】《周易·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示例】嚴復的“譯事三難信達雅”為打破閉關鎖國,西學東漸開了先河。 ——柯靈《<近代文學叢談>序》
【第28句】:閉閣思過[bì gé sī guò]
【解釋】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
【出處】《漢書·韓延壽傳》:“民有昆弟相與訟田自言,延壽大傷之……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閣思過,一縣莫知所為。”
【第29句】:閉口捕舌[bì kǒu bǔ shé]
【解釋】猶言甕中捉鱉。比喻敵方已被控制,無法逃脫。
【出處】《晉書·張玄靚傳》:“旋謂基曰:'綝擊其東,我等絕其西,不六旬,天下可定,斯閉口捕舌也。’”
【示例】閉口捕舌豈容遁,排山壓卵孰與爭。 ——清·錢謙益《送馬巽傅歸會稽》詩
【第30句】:閉門卻掃[bì mén què sǎo]
【解釋】卻:停止;卻掃:不再清掃車跡,意指謝客。關上大門,掃除車跡。指閉門謝客,不和外界往來。
【出處】漢·應劭《風俗通·十反》:“蜀郡太守穎川劉勝季陵,去官在家,閉門卻掃。”
【示例】舍館粗定,衣食稍給,閉門卻掃,收召魂魄。 ——宋·蘇軾《黃州安國寺記》
【第31句】:閉門羹[bì mén gēng]
【解釋】拒絕客人進門叫做讓客人吃閉門羹。
【出處】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一:“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示例】一次不見,第二次再去,誰知三番五次飽嘗閉門羹。 ——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第32句】:閉關自守[bì guān zì shǒu]
【解釋】關閉關口,不和外人來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觸外界事物。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上》:“無事則民勤于耕稼,以廣軍儲;有事則民習于弓矢,以蒞武事。此真霸王之資也。閉關自守,又何憂乎?”
【示例】而且廈大也太過于閉關自守,此后還應該與他大學往還。 ——魯迅《兩地書》五十八
【第33句】:閉門讀書[bì mén dú shū]
【解釋】關起門來在家里讀書。原意是獨自學習,而不與別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專心埋頭苦讀。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
【第34句】:閉門謝客[bì mén xiè kè]
【解釋】謝:謝絕。關閉家門,謝絕客人來訪。
【出處】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11回:“我從此閉門謝客,永不見人。”
【示例】他在家閉門謝客,潛心研究。
【第35句】:閉戶讀書[bì hù dú shū]
【解釋】關著門在家里埋頭讀書。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第八》卷三:“蓋須切磋起明也。見閉戶讀書,師心自是。”
【示例】思道讀之,多所不解,于是感激,閉戶讀書,師事河間邢子才。 ——《隋書·盧思道傳》
【第36句】:閉門不出[bì mén bù chū]
【解釋】關起門來不外出,指杜絕與外界交往。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史弼傳》:“荊竟歸田里,稱病閉門不出。”
【示例】他總是閉門不出。
【第37句】:閉口無言[bì kǒu wú yán]
【解釋】閉住嘴巴不言語。形容對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覺得理虧而無話可講時的情態。參見“閉口不言”。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四回:“關勝連忙答禮,閉口無言,手腳無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五回:“一席話說得朱博如閉口無言,只得別去。”
【示例】劉家父女只剩了彼此瞪著,已無話可講;祥子是閉口無言。 ——老舍《駱駝祥子》十五
【第38句】:閉口不談[bì kǒu bù tán]
【解釋】緊閉著嘴,什么也不說。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刺復》:“是以曹丞相日飲醇酒,倪大夫閉口不言。”
【示例】只有一樣,周炳覺得奇怪的,就是就是一提起賣到廣州三家巷去的小妹妹胡杏,他們全就閉口不談。 ——歐陽山《苦斗》五十二
【第39句】:閉門思過[bì mén sī guò]
【解釋】過:過失。關起門來反省。
【出處】《漢書·韓延壽傳》:“因入臥傳舍,閉閣思過。”三國·蜀·諸葛亮《黜來敏教》:“自謂能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示例】小仙自知身獲重罪,追悔莫及,惟有閉門思過,敬聽天命。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
【第40句】:閉合自責[bì gé zì zé]
【解釋】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同“閉合思過”。
【出處】《漢書何并傳》:“詡(嚴詡)本以孝行為官,謂掾史為師友,有過輒閉合自責,終不大言。”
【第41句】:閉門思愆[bì gé sī qiān]
【解釋】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同“閉閤思過”。
【出處】《三國志·蜀志·來敏傳》“坐事去職”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自謂能以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第42句】:閉目塞聽[bì mù sè tīng]
【解釋】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形容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閉目塞聰,愛精自保。”
【示例】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 ——毛澤東《實踐論》
【第43句】:閉關絕市[bì guān jué shì]
【解釋】封閉關口,不與外界通商。
【出處】清·林則徐《擬頒發檄諭英國國王稿》:“外來之物,皆不過以供玩好,可有可無,即非中國要需,何難閉關絕市。”
【示例】中國乃閉關絕市而不能,習故安常而不可。 ——陳熾《〈盛世危言〉序》
【第44句】:閉口不言[bì kǒu bù yán]
【解釋】緊閉著嘴,什么也不說。
【出處】西漢·桓寬《鹽鐵論·刺復》:“是以曹丞相日飲醇酒,倪大夫閉口不言。”
【示例】他閉口不言這件事。
【第45句】:閉明塞聰[bì míng sè cōng]
【解釋】堵塞視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或不了解。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
【第46句】:閉門投轄[bì mén tóu xiá]
【解釋】轄:車軸的鍵,去轄則車不能行。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游俠傳·陳遵》:“遵耆酒,每大飲,賓客滿堂,輒關門,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
【示例】譚嗣同在臨刑之前就做了一絕'閉門投轄思張儉’,秋瑾女士也有一句'秋雨秋風愁殺人’。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
【第47句】:閉門造車[bì mén zào chē]
【解釋】關起門來造車子。比喻脫離實際,只憑主觀辦事。
【出處】宋·朱熹《中庸或問》卷三:“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
【示例】自以為閉門造車,出而合轍,而門外之轍與其所造之車,果相合否。 ——嚴復《救亡決論》
【第48句】:閉門塞戶[bì kǒu sè hù]
【解釋】關閉門窗,堵塞洞穴。多謂防備之嚴。
【出處】見“閉門塞竇”。
【示例】閉門塞戶,羞見吾徒。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張庚》
“閉”結尾的成語
【第1句】:天凝地閉[tiān níng dì bì]
【解釋】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出處】《晉書·張協傳》:“天凝地閉,風厲霜飛。”
“閉”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深閉固距[shēn bì gù jù]
【解釋】緊緊閉關,堅決抵制。
【出處】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今則不然,深閉固距,而不肯試,猥以不誦絕之,欲以杜塞馀道,絕滅微學。”
【示例】我深閉固距,使彼不得安息。 ——宋·王安石《與趙卨書》
【第2句】:撒手閉眼[sā shǒu bì yǎn]
【解釋】撒手:放開手,指不管;閉眼:閉著眼睛,看不見。形容對事情不再負責,不再插手。
【第3句】:吃閉門羹[chī bì mén gēng]
【解釋】羹:流汁食品。比喻串門時,主人不在家,被拒絕進門或受其他冷遇。
【示例】我們出外最擔心吃閉門羹。
【第4句】:羞花閉月[xiū huā bì yuè]
【解釋】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隱藏。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十出:“不堤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示例】適才已見夫人面,真是羞花閉月容。 ——明·蘅蕪室主人《再生緣》第二六回
【第5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zhēng yī zhī yǎn,bì yī zhī yǎn]
【解釋】比喻對應該阻止的事情佯裝沒見,姑息縱容。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九回:“你老人家鄉里姐姐嫁鄭恩──睜著個眼兒,閉著個眼兒罷了。”
【第6句】:月閉花羞[yuè bì huā xiū]
【解釋】閉:躲避;羞:害臊。閉月形容貂禪,羞花形容楊玉環。使月亮見了也躲避起來,花兒見了也自覺羞愧。形容女子貌美。
【出處】元·施惠《幽閨記·少不知愁》:“芳容魚沉雁落,美貌月閉花羞;肌骨天然自好,不搽脂粉風流。”
【示例】魚沉雁落,月閉花羞。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1卷
【第7句】:耳目閉塞[ěr mù bì sāi]
【解釋】比喻少見寡聞,對于世事情況了解甚少。
【示例】住在邊遠地區的居民耳目閉塞,文化落后,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刻不容緩。
【第8句】:關門閉戶[guēn mén bì hù]
【解釋】門戶都關閉起來。形容冷清寥落。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回:“風起處,驚散了那傲來國君王,三街六市,都慌得關門閉戶,無人敢走。”
【示例】家家關門閉戶,鎮里鎮外死氣沉沉。 ——劉流《烈火金鋼》第十四回
【第9句】:緘舌閉口[jiān shé bì kǒu]
【解釋】說不出話來。
【出處】元·亢文苑《一枝花·為玉葉兒作》曲:“看別人苫眼鋪眉,笑自己緘舌閉口。”
【第10句】:花閉月羞[huā bì yuè xiū]
【解釋】閉:躲避;羞:害臊。閉月形容貂禪,羞花形容楊玉環。使月亮見了也躲避起來,花兒見了也自覺羞愧。形容女子貌美。
【出處】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只聞檀板當歌謳,不見如花閉月羞。”
【第11句】:陳善閉邪[chén shàn bì xié]
【解釋】陳:述說;善:善法美政;閉:堵塞。臣下對君主陳述善法美政,借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
【出處】《孟子·離婁上》:“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第12句】:善閉無關楗[shàn bì wú guān jiàn]
【解釋】楗:門閂,插門的木棍。善于關閉,不用閂、鎖。表示對待外來侵略不能單方純采取消極的防御措施。
【出處】《老子》第二十七章:“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第13句】:道不拾遺,夜不閉戶[dào bù shí yí,yè bù bì hù]
【解釋】遺:遺失的東西;戶:門。東西丟在路上沒有人拾走,夜里睡覺都不需要關門防盜。形容社會風氣好。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子產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西漢·戴圣《禮記·禮運》:“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示例】農會勢盛,地方牌賭禁絕,盜匪潛蹤。有些地方真個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第14句】:深閉固拒[shēn bì gù jù]
【解釋】固:堅決;距:同“拒”,拒絕。形容堅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出處】清·魏源《擬進呈<元史新編>序》:“以金匱石室進呈乙覽之書而視同陰謀,深閉固拒。”
【示例】對內地朝廷采深閉固拒的態度,政治上很少有往來。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六章第一節
【第15句】:閂門閉戶[shuān mén bì hù]
【解釋】閂:門上橫木。猶言關門閉戶。
【出處】清·李雨堂《五虎征西》第六十七回:“且待候至日落西山,吃過晚膳,不坐馬匹,帶了八個排軍徒步悄悄同行,至半個時辰已到了天王廟。將已二更時候,左右人家多已閂門閉戶,庭園寂靜無聲。”
【示例】由于擔心受到騷擾,他很早就閂門閉戶了
【第16句】:夜不閉戶[yè bù bì hù]
【解釋】戶:門。夜里睡覺不用閂上門。形容社會治安情況良好。
【出處】《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示例】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第17句】:睜只眼,閉只眼[zhēng zhī yǎn,bì zhī yǎn]
【解釋】佯為不見,故意不睬,比喻遇事容忍遷就,逃避斗爭。
【示例】我們不能對他經常曠課睜只眼,閉只眼。
【第18句】:死不閉目[sǐ bù bì mù]
【解釋】原指人死的時候心里還有放不下的事。現常用來形容極不甘心。同“死不瞑目”。
【出處】《舊唐書·韓愈傳》:“窮思畢精,以贖前過,懷痛窮天,死不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