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箸”的成語(11個)
本文整理了箸長碗短、聞雷失箸、借箸代籌等含“箸”的成語11個,其中“箸”開頭的成語1個,“箸”結尾的成語7個,“箸”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箸”開頭的成語【第1句】:箸長碗短[zhù chàng wǎn duǎn]
【解釋】形容家用器物凌亂不全。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6卷:“燦若自王氏亡后,日食用度,箸長碗短,十分的不像意。”
【示例】他們家箸長碗短,十分簡單。
“箸”結尾的成語【第1句】:聞雷失箸[wén léi shī zhù]
【解釋】比喻借別的事情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況。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第2句】:運籌借箸[yùn chóu jiè zhù]
【解釋】指運籌計謀。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麗生語告,曰:'于子房何如?’……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裴骃集解引張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畫也。”
【示例】難道就束手待斃不成!休僝僽,少不得要運籌借箸,勉護神州。 ——清·李漁《風箏誤·請兵》
【第3句】:超超玄箸[chāo chāo xuán zhù]
【解釋】超超:高超;玄:微妙;箸:通“著”,明顯。指言論文辭高妙又明切。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我與王安豐說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
【示例】讀此詩而思此景,即不必有此景。而但讀此詩已令人超超玄箸矣。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第十卷
【第4句】:戰栗失箸[zhàn lì shī zhù]
【解釋】戰栗:恐懼的樣子;箸:筷子。害怕得連手里的筷子都掉了。形容嚇得失去了常態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示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哀號之聲震天,百官戰栗失箸,董卓飲食談笑自若。”
【第5句】:萬錢無下箸[wàn qián wú xià zhù]
【解釋】《晉書·何曾傳》:“日食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出處】《晉書·何曾傳》:“日食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示例】有時候胃口不好也流露一些“日食萬錢無下箸處”的神情,聞一聞就望望然去之,這時候對付他的方法就是餓他一天。 ——梁實秋《白貓王子七歲
【第6句】:臨食廢箸[lín shí fèi zhù]
【解釋】箸:筷子。臨到吃時卻丟掉了筷子。形容心神不安的樣子。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六回:“此冉之所以臥不安席,臨食而廢箸者也。”
【第7句】:張良借箸[zhāng liáng jiè zhù]
【解釋】張良:西漢時劉邦的謀臣。箸:筷子。張良借(劉邦的)筷子為他籌畫指點。比喻出謀劃策。
“箸”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借箸代籌[jiè zhù dài chóu]
【解釋】箸:筷子;籌:過去用以計算的工具,引伸為策劃。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來指畫當前的形勢。后比喻從旁為人出主意,計劃事情。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請借前箸以籌之。”
【示例】借箸代籌一縣策,納楹閑訪百城書。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回
【第2句】:無下箸處[wú xià zhù chǔ]
【解釋】晉武帝時,何曾生活豪奢,食日費萬錢,猶云無下箸處。后用以形容富人飲食奢侈無度。
【出處】《晉書·何曾傳》:“性奢豪,務在華侈。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于王者。……食恨錢,猶曰無下箸處。”
【示例】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四字》:“每一日餐費,至十余金,猶嫌無下箸處。”
【第3句】:象箸玉杯[xiàng zhù yù bēi]
【解釋】象箸:象牙筷子;玉杯:犀玉杯子。形容生活奢侈。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
【示例】傾宮瓊榭,象箸玉杯,截脛剖心。 ——晉·符洪《諫殺朱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