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助”的成語(46個)
本文整理了助桀為惡、鼎力相助、把薪助火等含“助”的成語46個,其中“助”開頭的成語10個,“助”結尾的成語21個,“助”在中間的成語1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助”開頭的成語【第1句】:助桀為惡[zhù jié wéi è]
【解釋】比喻幫著壞人做壞事。
【出處】鄒韜奮《信箱期望》:“因為無條件的生存,同流合污助桀為惡的生存,雖生猶死,乃至生不如死。”
【示例】至少我不能助桀為惡,我不能同流合污! ——巴金《雪》
【第2句】:助畫方略[zhu hua fang lue]
【解釋】協助規劃作戰的方針策略.
【第3句】:助人為樂[zhù rén wéi lè]
【解釋】幫助人就是快樂。
【出處】冰心《咱們的五個孩子》:“在我們的新社會里,這種助人為樂的新風尚,可以說是天天在發生,處處在發生。”
【示例】他一向都是助人為樂。
【第4句】:助紂為虐[zhù zhòu wéi nüè]
【解釋】紂是商朝的最后一個王,據傳是暴君。比喻幫助壞人干壞事。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示例】后又助著薛蟠圖些銀錢酒肉,一任薛蟠橫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約,反助紂為虐討好兒。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
【第5句】:助人下石[zhù rén xià shí]
【解釋】幫助別人去作害人的事。
【出處】魯迅《三閑集·通信》:“對于他們,攻擊的人又正多,我何必再來助人下石呢。”
【第6句】:助邊輸財[zhù biān shū cái]
【解釋】邊:邊防;輸:捐獻。捐獻財物作鞏固邊防的費用。
【出處】《漢書·卜式傳》:“時漢方事匈奴,式上書,愿輸家財半助邊。”
【示例】夫賑饑出粟,猶是游俠之風;助邊輸財,不遺忠愛之末。 ——清·歐陽巨源《官場現形記序》
【第7句】:助桀為虐[zhù jié wéi nüè]
【解釋】桀:即夏桀,夏朝最后一個君主,相傳是暴君;虐:殘暴。幫助夏桀行暴虐之事。比喻幫助壞人干壞事。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示例】又加上他那次子紀成文,助桀為虐,作的那些侵冒貪黷,忌刻殘忍的事,一時也道不盡許多。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第8句】:助天為虐[zhù tiān wéi nüè]
【解釋】趁有天災的時候害人。
【出處】《國語·越語下》:“無助天為虐,助天為虐者不祥。”
【第9句】:助我張目[zhù wǒ zhāng mù]
【解釋】張目:睜大眼睛,比喻張揚氣勢。比喻得到別人的贊助,聲勢更加壯大。
【出處】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墨翟不好伎,何為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
【示例】留學生中助我張目的人,較從前增加百倍,才曉得人心進化,是實有的。 ——章炳麟《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
【第10句】:助桀為暴[zhù jié wéi bào]
【解釋】桀,夏末暴君。比喻幫助惡人做壞事。同“助桀為虐”。
【出處】《史記·田單列傳》:“國既破亡,吾不能存;今有劫之以兵為君將,是助桀為暴也。”
“助”結尾的成語【第1句】:鼎力相助[dǐng lì xiāng zhù]
【解釋】鼎力:大力;助:幫助,支持。大力支持幫助。一般用于請人幫助時的客氣話。
【第2句】:江山之助[jiāng shān zhī zhù]
【解釋】江山:山水風景;助:幫助。自然景色的幫助。形容清雅、拔俗的詩文、繪畫都借助于自然山水的熏陶感染。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然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示例】動筆形似,畫外有情,足使先輩名流,動容變色。但地處平原,闕江山之助。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董伯仁》
【第3句】:得江山助[dé jiāng shān zhù]
【解釋】得到江河山川的幫助才能寫出好的詩文。比喻好的詩文是不能脫離現實的。
【出處】《新唐書·張說傳》載:張善于寫文章,尤長于碑志,既謫官岳州,詩多凄婉,較前為進,人謂“得江山助”。
【第4句】:將伯之助[qiāng bó zhī zhù]
【解釋】將:請求;伯:長者。請求長者幫助。指別人對自己的幫助。
【出處】《詩經·小雅·正月》:“載輸爾載,將伯助予。”
【示例】將伯之助,義不敢忘。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連瑣》
【第5句】:孤立無助[gū lì wú zhù]
【解釋】只有一個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出處】《后漢書·班超傳》:“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國大喪,遂攻沒都護陳睦,超孤立無援。”
【示例】屬者椒寢未繁,肖星不耀,孤立無助,有識寒心。 ——宋·周輝《清波雜志》卷一
【第6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解釋】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示例】彼以武力為后盾,我以公理為前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三十一回
【第7句】:同欲相助[tóng yù xiāng zhù]
【解釋】指志趣、欲望相同的人互相幫助。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
【第8句】:路見不平,拔劍相助[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zhù]
【解釋】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出處】明·洪楩《楊溫攔路虎傳》:“今見將軍,乃是我恩人,卻在此被劫,自當效力相助!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示例】路見不平,拔劍相助,這是很正常的事。
【第9句】:解囊相助[jiě náng xiāng zhù]
【解釋】囊:口袋。拿出財物幫助別人。
【出處】元·無名氏《來生債》:“但見個貧的呵,我早則傾囊兒資助。”明·張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賢士大夫解囊樂助,自為王所式憑。”
【示例】每當同學有困難時,老師總是解囊相助。
【第10句】:隨緣樂助[suí yuán lè zhù]
【解釋】隨著緣分的深淺,樂意捐助多少就捐助多少。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九回:“這都是隨緣樂助,本不能強人的,或多或少,卻是未定,總求大人這里踴躍些便是。”
【第11句】:失道寡助[shī dào guǎ zhù]
【解釋】道:道義;寡:少。做事違反正義的人,一定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示例】由于中國戰爭的進步性、正義性而產生出來的國際廣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 ——毛澤東《論持久戰》
【第12句】:守望相助[shǒu wàng xiāng zhù]
【解釋】守望:防守了望。為了對付來犯的敵人或意外的災禍,鄰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示例】鄰家鄰舍的,總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五回
【第13句】:雞鳴之助[jī míng zhī zhù]
【解釋】比喻妻子對丈夫的幫助。
【出處】《詩經·齊風·雞鳴》載:妻子催促丈夫早起,如同雞鳴所起的作用。宋·胡繼宗《書言故事·禽獸比喻類》:“內助曰得雞鳴之助。”
【第14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zhù]
【解釋】在路上遇見欺負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幫助受害的一方。舊時為人們所稱道的一種俠義行為。
【出處】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師曰:'路見不平,所以按劍。’”
【示例】這個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則是誤傷人命。 ——元·楊顯之《酷寒亭》楔子
【第15句】:愛莫能助[ài mò néng zhù]
【解釋】愛:愛惜;莫:不。雖然心中關切同情,卻沒有力量幫助。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示例】收到各處的回信,只是寫些“愛莫能助”之類的抱歉話。 ——葉圣陶《得失》
【第16句】:拔刀相助[bá dāo xiāng zhù]
【解釋】舊小說中多指打抱不平。
【出處】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師曰:'路見不平,所以按劍。’”
【示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
【第17句】:傾囊相助[qīng náng xiāng zhù]
【解釋】囊:口袋。把衣袋里所有的錢都拿出來幫助別人。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梅》:“梅聞之泣下,但求憐拯,女思良久,曰:'無已,我私蓄數金,當傾囊相助。’梅拜謝,因潛告張。”
【第18句】:同惡相助[tóng wù xiāng zhù]
【解釋】指對共同憎惡者,必相互援助以對付之。亦作“同惡相恤”。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同惡相助,同好相留。”
【第19句】:得道多助[dé dào duō zhù]
【解釋】指符合道義者則能得到多數人的幫助。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示例】我則得道多助,彼則眾叛親離。 ——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第二章
【第20句】:指囷相助[zhǐ qūn xiāng zhù]
【解釋】囷:古代一種圓形的糧倉。手指糧倉表示要幫助友人。形容慷慨大方。
【出處】《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并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
【第21句】:愛莫之助[ài mò zhī zhù]
【解釋】愛:愛惜;莫:不。雖然心中關切同情,卻沒有力量幫助。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示例】晚雖家事不如初,而親戚故舊之急難,族人子弟之美事,愛莫之助,每致其倦倦之意,而人人常信之。 ——宋·陳亮《喻夏卿墓志銘》
“助”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把薪助火[bǎ xīn zhù huǒ]
【解釋】把:握住。拿著柴草助長火勢。比喻某種行動作法會增加對方的力量或助長事態的加劇。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今求軍馬錢糧,切不可與。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第2句】:養亂助變[yǎng luàn zhù biàn]
【解釋】縱容和幫助動亂。
【出處】宋·蘇洵《張益州畫像記》:“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
【第3句】:揠苗助長[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示例】對學生的教育既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放任自流。
【第4句】:推波助瀾,縱風止燎[tuī bō zhù lán,zòng fēng zhǐ liáo]
【解釋】瀾:大波浪。比喻從旁鼓動,助長事物的聲勢,擴大影響。
【出處】隋·王通《文中子·問易》:“真君、建德之事,適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
【第5句】:推波助瀾[tuī bō zhù lán]
【解釋】瀾:大波浪。比喻從旁鼓動、助長事物(多指壞的事物)的聲勢和發展,擴大影響。
【出處】隋·王通《文中子·問易篇》:“真君建德之事,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
【示例】即或漏吞舟之魚,而已暴鰓斷鰭,頹然老矣,尚何能為推波助瀾之事哉! ——嚴復《論世變之亟》
【第6句】:內助之賢[nèi zhù zhī xián]
【解釋】妻子能夠幫助丈夫,使丈夫的事業、學業、品格方面有了進展,增加丈夫在社會上的地位。
【出處】《宋史·后妃傳上·序》:“內助之賢,母范之正,蓋有以開宋世之基業者焉。”
【示例】鮑宣之妻,提甕出汲,雅得順從之道;齊御之妻,窺御激夫,可稱內助之賢。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夫婦》
【第7句】:儉可以助廉[jiǎn kě yǐ zhù lián]
【解釋】儉:節省,儉約;廉:廉潔。節儉可以幫助養成廉潔的操守。
【出處】《宋史·范純仁傳》:“親族有請教者,純仁曰:'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第8句】:樂于助人[lè yú zhù rén]
【解釋】很樂意幫助別人。
【出處】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最后的貴族》:“康同璧的樂于助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響。”
【第9句】:資怨助禍[zī yuàn zhù huò]
【解釋】助長怨恨,促使禍患到來。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后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所謂資怨而助矣。”
【第10句】:推波助浪[tuī bō zhù làng]
【解釋】比喻從旁鼓動、助長事物(多指壞的事物)的聲勢和發展,擴大影響。
【出處】南朝·宋·鮑照《觀漏賦》:“真君建德之事,適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耳。”
【第11句】:按強助弱[àn qiáng zhù ruò]
【解釋】按:抑制。抑制強暴,扶助弱小。
【出處】《管子·霸言》:“按強助弱,圉暴止貪,存亡定危。”
【第12句】:救燎助薪[jiù liáo zhù xīn]
【解釋】比喻采取錯誤的辦法,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同“救火投薪”。
【出處】明·張煌言《答越安撫書》:“名為息黥補劓,實則救燎助薪,宜人心之不服者也。”
【第13句】:拔苗助長[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示例】那種不顧學生能否接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異于拔苗助長。
【第14句】:輸財助邊[shū cái zhù biān]
【解釋】輸:捐獻;邊:邊防。捐獻財物作鞏固邊防的費用。
【出處】《漢書·卜式傳》:“時漢方事匈奴,式上書,愿輸家財半助邊。”
【第15句】:相助為理[xiāng zhù wéi lǐ]
【解釋】理:料理。指幫助料理事物。
【出處】《后漢書·嚴光傳》:“光臥不起,帝即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邪?’”
【示例】我們是莫逆之交,相約倘若國家有用我輩的日子,凡我同人,俱要出來相助為理的。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