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洋”的成語(46個)
本文整理了洋為中用、一片汪洋、土洋并舉等含“洋”的成語46個,其中“洋”開頭的成語10個,“洋”結尾的成語12個,“洋”在中間的成語2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洋”開頭的成語【第1句】:洋為中用[yáng wéi zhōng yòng]
【解釋】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
【出處】毛澤東《對中央音樂學院的意見的批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示例】洋為中用和古為今用要有機地結合。
【第2句】:洋洋灑灑[yáng yáng sǎ sǎ]
【解釋】洋洋:盛大、眾多的樣子;灑灑:明白、流暢的樣子。形容文章或談話豐富明快,連續不斷。
【出處】《韓非子·難言》:“所以難言者,言順此滑澤,洋洋灑灑,則見以為華而不實。”
【示例】局面詢問也用不著洋洋灑灑的大文章。 ——鄒韜奮《抗戰以來·“來賓”的建議》
【第3句】:洋洋盈耳[yáng yáng yíng ěr]
【解釋】洋洋:眾多;盈:充滿。指宏亮而優美的聲音充滿雙耳。形容講話、讀書的聲音悅耳動聽。
【出處】《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示例】今也名賢秀士,濟濟一堂,大義正音,洋洋盈耳。 ——清·歸莊《靜觀樓講義序》
【第4句】:洋漆馬桶[yáng qī mǎ tǒng]
【解釋】馬桶:糞桶。用西洋漆漆過的糞桶。指服飾華麗而無德無才的人
【出處】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49回:“不意他是個洋漆馬桶,外面光彩,肚里臭不可聞。”
【第5句】:洋洋得意[yáng yáng dé yì]
【解釋】形容得意時神氣十足的姿態。
【出處】《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示例】一席話說得夏作人洋洋得意。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六回
【第6句】:洋相百出[yáng xiàng bǎi chū]
【解釋】盡是逗人發笑的怪樣子。
【示例】我最喜歡看她那洋相百出的樣子。
【第7句】:洋洋大觀[yáng yáng dà guān]
【解釋】洋洋:盛大、眾多的樣子;大觀:豐富多采的景象。形容美好的事物眾多豐盛。
【出處】《莊子·天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示例】到了《詩經》時代,有了琴瑟鐘鼓,已是洋洋大觀了。 ——朱自清《經典常談·詩經第四》
【第8句】:洋洋自得[yáng yáng zì dé]
【解釋】猶言洋洋得意。形容得意時神氣十足的姿態。
【出處】鐵厓《名說》:“鄙陋之夫以一材一藝自詡,腐朽之士以一文一詩自矜,洋洋自得,沾沾自喜。”
【示例】他一走三晃,十分洋洋自得,連腳步都有些輕飄飄的。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六章
【第9句】:洋洋萬言[yáng yáng wàn yán]
【解釋】洋洋:眾多、盛大的樣子;言:字。形容文章寫得很長。
【第10句】:洋洋纚纚[yáng yáng sǎ sǎ]
【解釋】形容盛美而有條理。
【出處】《韓非子·難言》:“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
“洋”結尾的成語【第1句】:一片汪洋[yī piàn wāng yáng]
【解釋】形容水面遼闊,水勢浩大。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2回:“鄭州底下黃河開了口子,漫延十余州縣,一片汪洋,盡成澤國。”
【示例】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
【第2句】:意氣洋洋[yì qì yáng yáng]
【解釋】形容很得意的樣子。同“意氣揚揚”。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齊相御妻》:“齊相晏子仆御之妻也。號曰命婦。晏子將出,命婦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洋洋,甚自得也。”宋·俞文豹《吹劍四錄》:“今時晚生晚輩,頭角撐獰,稍能自振,則意氣洋洋。”
【示例】陛下豈不聞晏平仲為齊相,人都道乘車相憂心悄悄,御車吏意氣洋洋。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四折
【第3句】:喜氣洋洋[xǐ qì yáng yáng]
【解釋】洋洋:得意的樣子。充滿了歡喜的神色或氣氛。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示例】馬上的將士們都 是精神抖擻,喜氣洋洋,絲毫不象是吃過敗仗。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五章
【第4句】:大度汪洋[dà dù wāng yáng]
【解釋】大度:氣量大;汪洋:深廣。形容人有度量,能容人。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43回:“妹子細觀姐姐舉止,直是大度汪洋,器宇不凡,將來必有非常奇遇。”
【第5句】:紛紛洋洋[fēn fēn yáng yáng]
【解釋】形容雪花或似雪花般散片細物紛亂飄揚。同“紛紛揚揚”。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三回:“是夜刮起東北風,濃云密布,紛紛洋洋,降下一天大雪。”
【第6句】:得意洋洋[dé yì yáng yáng]
【解釋】洋洋:得意的樣子。形容稱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樣子。
【出處】《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示例】單道臺得意洋洋的答道:“忙雖忙,然而并不覺得其苦。”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七回
【第7句】:一瀉汪洋[yī xiè wāng yáng]
【解釋】形容水流迅速,水勢浩大。
【出處】梁啟超《譚嗣同傳》:“一瀉汪洋。”
【第8句】:遠涉重洋[yuǎn shè chóng yáng]
【解釋】重洋:遼闊無邊的海洋。遠遠地渡過海洋。
【示例】他早年遠涉重洋,歷盡艱辛才創下這番基業。
【第9句】:貪大求洋[tān dà qiú yáng]
【解釋】洋:指外國的。貪圖大的和外國的。指不根據實際情況而追求規模大的或國外的做法。
【第10句】:峨峨洋洋[é é yáng yáng]
【解釋】用以形容音樂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歡樂之態。
【出處】語本《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示例】余行詰曲兮欲知余者稀,峨峨洋洋,余方樂兮,譬余系舟于水,魚潛鳥舉亦不知。 ——宋·蘇軾《山坡阤行》
【第11句】:遠隔重洋[yuǎn gé chóng yáng]
【解釋】重洋:一重重的海洋。指相距遙遠。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2回:“無如遠隔重洋,何能前去看來。”
【第12句】:灑灑洋洋[sǎ sǎ yáng yáng]
【解釋】灑灑:明白、流暢的樣子;洋洋:盛大、眾多的樣子。形容文章或談話豐富明快,連續不斷。
【出處】《韓非子·難言》:“所以難言者,言順此滑澤,洋洋灑灑,則見以為華而不實。”
【示例】則至今猶如天之無云,水之無波,樹之無風,而紙之無字,亦安望有此灑灑洋洋奇奇怪怪五十余萬言耶? ——清·陳森《品花寶鑒》序
“洋”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土洋并舉[tǔ yáng bìng jǔ]
【解釋】本國的土法和外國的洋法都采用。
【示例】我們采取土洋并舉的辦法來解決。
【第2句】:十里洋場[shí lǐ yáng chǎng]
【解釋】舊指洋人較多的地方。多形容舊時的上海。
【出處】茅盾《健美》:“我們這十里洋場實在還不過是畸形的殖民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
【第3句】:汪洋自恣[wāng yáng zì zī]
【解釋】比喻人的氣度或氣勢宏大。
【出處】明·袁中道《李溫陵傳》:“且夫今之言汪洋自恣,莫如《莊子》,然未有因讀《莊子》而汪洋自恣者也,即汪洋自恣之人,又未必讀《莊子》也。”
【示例】為詩文,機鋒電激,汪洋自恣,寓言十九。 ——《清史稿·余增遠傳》
【第4句】:汪洋浩博[wāng yáng hào bó]
【解釋】形容人的氣度寬廣、文辭豪放、學識淵博像水勢浩大無邊。
【出處】宋·陸游《答劉主簿書》:“德者前輩之學,積小以成大,以所有易所無,以所能問于不能。故其久也,汪洋浩博,該極百家,而不可涯矣。”
【示例】繹曾字伯敷,處州人,為人雖口吃,而精敏異常,諸經注疏,多能成誦。文辭汪洋浩博,其氣燁如也。 ——《元史·儒學傳二·陳繹曾》
【第5句】:東洋大海[dōng yáng dà hǎi]
【解釋】東洋:東邊的大海。泛指無邊無際的大海。
【出處】《平妖傳》第二十九回:“他投東洋大海中去,那里去尋。”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回:“故爾各人都弄個謀生之道,混飯吃去,把這雄心便拋入東洋大海去了。”
【示例】及至兵入內地,覷便抽身,把那個共枕同衾、追歡買笑的知己拋在東洋大海,你道此心如何過得? ——《豆棚閑話·范少伯水葬西施》
【第6句】:汪洋辟闔[wāng yáng pì hé]
【解釋】汪洋:水勢浩大;辟闔:開和關。水勢浩大而開關有制。比喻文筆言談酣暢淋漓,放得開,收得攏。
【第7句】:汪洋恣肆[wāng yáng zī sì]
【解釋】形容文章、言論書法等氣勢豪放,瀟灑自如。同“汪洋自肆”。
【出處】唐·柳宗元《直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凡為文,去藻飾之華靡,汪洋自肆,以適己為用。” 明·歸有光《與潘子實書》:“聽其言汪洋恣肆,而實無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
【示例】他激動地鋪開稿紙,提筆寫下了小說的題目,便汪洋恣肆地寫起來。 ——劉紹棠《春草》
【第8句】:出洋相[chū yáng xiàng]
【解釋】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帶幽默的失態。
【出處】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帶幽默的失態。
【第9句】:汪洋閎肆[wāng yáng hóng sì]
【解釋】形容文章、言論書法等氣勢豪放,瀟灑自如。同“汪洋自肆”。
【出處】宋·汪藻《鮑吏部集序》:“欽止少從王氏學,又嘗見眉山蘇公,故其文汪洋閎肆,粹然一本于經,而筆力豪放。”
【第10句】:汪洋大肆[wāng yáng dà sì]
【解釋】形容文章、言論書法等氣勢豪放,瀟灑自如。同“汪洋自肆”。
【出處】《新唐書·韓愈傳贊》:“當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陳言,橫騖別驅,汪洋大肆,要之無抵捂圣人者。”
【第11句】:汪洋自肆[wāng yáng zì sì]
【解釋】汪洋:形容文章氣勢渾厚,義理深廣。肆:放縱。形容人的氣度或文章等大氣磅礴,豪放自如。
【出處】唐·柳宗元《宣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去藻飾之華靡,汪洋自肆,以適己為用。”
【示例】她的文章作風汪洋自肆。
【第12句】:裝洋蒜[zhuāng yáng suàn]
【解釋】裝腔作勢,裝糊涂。
【示例】你不要裝洋蒜,我們早已了如指掌了。
【第13句】:飄洋過海[piāo yáng guò hǎi]
【解釋】渡過海洋。多指去異國他鄉或遠處。
【出處】秦牧《回國》:“據說好幾百年以前,是大群中國人飄洋過海,幫助當地人民辛勤開辟才逐漸繁榮起來的。”
【示例】我不想飄洋過海到異國去生活。
【第14句】:望洋興嘆[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釋】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莊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示例】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覺得望洋興嘆了。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六
【第15句】:飄洋航海[piāo yáng háng hǎi]
【解釋】渡過海洋。多指去異國他鄉或遠處。同“飄洋過海”。
【第16句】:被發洋狂[pī fà yáng kuáng]
【解釋】被發:披散頭發。披散頭發,裝作瘋狂。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于民,吾不忍為也。’乃被發洋狂而為奴。”
【第17句】:土洋結合[tǔ yáng jié hé]
【解釋】把簡單的設備或技術同現代化的設備或技術結合起來。
【示例】他采取土洋結合的辦法解決了這個難題。
【第18句】:望洋驚嘆[wàng yáng jīng tàn]
【解釋】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莊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第19句】:江洋大盜[jiāng yáng dà dào]
【解釋】在江河湖海搶劫行兇的強盜。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小婦人父及夫,俱為江洋大盜所殺。”
【示例】他一向本是江洋大盜,因他善于使船,專能搶上風,踅順水。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
【第20句】:汪洋大海[wāng yáng dà hǎi]
【解釋】汪洋:形容大水寬廣無邊。水勢極其浩大。也比喻聲勢極其浩大。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轟天炮響,汪洋大海起春雷。”
【示例】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 ——毛澤東《論持久戰》
【第21句】:熱情洋溢[rè qíng yáng yì]
【解釋】熱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來。
【出處】曹靖華《羅漢嶺前吊秋白》:“對全世界來說,這些熱情洋溢的報導,正是撥云霧而見青天啊!”
【示例】她那熱情洋溢的儀態一直縈繞在我眼前。
【第22句】:崇洋媚外[chóng yáng mèi wài]
【解釋】洋:西洋,指西方國家;媚:諂媚。崇拜西方一切,諂媚外國人。指喪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結外國人。
【出處】茅盾《向魯迅學習》:“那時清王朝以及當權的洋務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
【示例】改革開發絕不是崇洋媚外。
【第23句】:德洋恩普[dé yáng ēn pǔ]
【解釋】指德澤優渥普及。
【出處】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
【示例】朝廷命將出師,不惜捐萬萬帑金,為民除害,德洋恩普。 ——《花月痕》第四六回
【第24句】:望洋而嘆[wàng yáng ér tàn]
【解釋】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同“望洋而嘆”。
【出處】明·唐順之《與陳后岡參議書》:“俟他日有持《后岡先生集》示我者,我當望洋而嘆,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語是則可耳。”
【示例】田北湖《論文章源流》:“太古之籍,一隙難窺,知寶不明,望洋而嘆,良足菲薄,蓋有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