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愾”的成語(6個)
本文整理了愾然嘆息、同心敵愾、敵愾同仇等含“愾”的成語6個,其中“愾”開頭的成語1個,“愾”結(jié)尾的成語3個,“愾”在中間的成語2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愾”開頭的成語【第1句】:愾然嘆息[kài rán tàn xī]
【解釋】愾:嘆息,感慨。感慨嘆息。
【出處】晉·陸機《吊魏武帝文》:“見魏武帝遺令,愾然嘆息,傷懷者久之。”
“愾”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同心敵愾[tóng xīn dí kài]
【解釋】同懷強烈的憤恨以對付敵人。
【出處】清·魏源《圣武記》第八卷:“勉以同心敵愾,為長庚雪讎憤。”
【示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國會為治本外交之本》:“是故政府之對國民也,當(dāng)公聽并觀,以收同心敵愾,而不可過事猜防?!?/p>
【第2句】:敵王所愾[dí wáng suǒ kài]
【解釋】指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為自己的敵人而加以討伐。
【出處】《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睏畈ⅲ骸巴踔夼撸T侯亦以之為仇敵而伐之。”
【示例】爾諸將尚迪果毅,一乃心力,各以其兵,敵王所愾。 ——《宋史·度宗紀》
【第3句】:同仇敵愾[tóng chóu dí kài]
【解釋】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出處】《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p>
【示例】因為讀者大眾的對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評”或“批判”者同仇敵愾的。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shù)》
“愾”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敵愾同仇[dí kài tóng chóu]
【解釋】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出處】《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示例】如蒙皇上乾綱立斷,速諭停工,天下臣民,知皇上有臥薪嘗膽之思,必共振敵愾同仇之氣。 ——《清史稿·李宗羲傳》
【第2句】:僾見愾聞[ài jiàn kài wén]
【解釋】僾:隱約,仿佛;愾:嘆息。仿佛看見身影,聽到嘆息。多形容對已過世尊長的懷念。
【出處】《禮記·祭義》:“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p>
【示例】人死則魂散魄杳,正人子所慕而不可得者,所以僾見愾聞,圣人之祭則如在也。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