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全詩及賞析)
綢繆束薪,
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
見此良人?
子兮子兮,
如此良人何?
······
詩經國風《唐風·綢繆》第一章,大意是:一把柴火扎得緊,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何夜,能見到這個好人?你啊你啊,這樣的好人怎么辦呢?
《毛詩序》:“《綢繆》,刺晉亂也。國亂則婚姻不得其時也。”
《箋》:“不得其時,謂不及仲春之月。”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則認為:“此賀新昏詩耳。'今夕何夕’等詩,男女初昏之夕,自有此惝怳情形景象,不必添出'國亂民貧,男女失時’之言,”始見其為欣慶詞也。”
對這首詩的理解還是存有差異的,不過古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大多承認所寫內容是關于婚姻的。詩中用了戲謔的口吻,疑為賀新婚時鬧新房唱的歌。《詩經》中關于男女婚事常言及“薪”,如《漢廣》“翹翹錯薪”、《南山》“析薪如之何”、《東山》“烝在栗薪”、《車舝》“析其柞薪”、《白華》“樵彼桑薪”等等。
鄭玄云:古代娶妻之禮,以昏為期(《三禮目錄》)。參星黃昏后始見于東方天空,因婚禮在黃昏后舉行,當然需要燃薪照明。段玉裁說“古以薪蒸為之燭”(《說文解字注》),后來“束薪”遂成為婚姻禮俗之一。后兩章的“束芻”、“束楚”意同“束薪”。
說文里記: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
漢代《白虎通義》記:“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意思是說在黃昏時晝夜交替,陰陽相合之刻,是結婚的最佳時間。
現在的人們都是在上午舉行婚禮,有很多地方還特別講究一定要在中午12點之前鳴禮行婚,不曾想古時候,人們是在黃昏舉行婚禮的。
關于婚禮習俗,我國西周時期就有“三書六禮”之說,三書是指聘書、禮書、迎書,聘書即訂親之文書,在納吉(男女訂立婚約)時,男家交予女家之書柬;禮書即在過大禮時所用的文書,列明過禮的物品和數量;迎書即迎娶新娘之文書,是迎接新娘過門時,男方送給女方的文書。
《禮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筳幾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而拜迎于門外,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另據《儀禮》載:“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現今,部分地區還保留了“六禮”習俗,但是改變也很大,比如婚禮時間改在了上午,相親、訂婚階段的過程簡化,將請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納吉(送禮訂婚)中,而親迎之后的合巹(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鬧洞房和婚后的“回門”等儀禮過程受到更加的重視。
在古代,男方經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個具有占卜意味的場所,比如壓在香爐下或放在神像前,靜置三日,如果在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這姻緣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這三日中發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給女方,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后,請卜卦者占卜,若男女雙方八字相合,則議婚告成。八字這一關過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紅紙把男女雙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寫好,送往女方。女方接下帖子,就表示答應了這門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詢察天意”,這一婚俗行為表示的是“婚姻天定”的觀念。
民間還有所謂“十二屬相相合”的說法:“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壽命長,睡鼠黃牛兩興旺,青牛黑豬喜洋洋,龍雞更久長。”
此外,還有所謂“十二屬相相犯”的說法:“白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
在“親迎”階段,女方準備的嫁妝多是成雙成套的被褥、衣服、櫥具等。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婚禮舉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頭”,即挑選有福氣的老者為之梳頭,同時說一些吉利的話。在惠安一帶,新郎上頭時,給他梳頭的老者要拉著一個小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別在新郎頭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孫一大陣”。
當新郎領著花轎里的新娘回到男方家門時,一些地方的習俗要婆婆拉著媳婦走過場院中用麻袋鋪著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斷傳到前面待踩,這叫傳種(宗)接代(待)。有的為了避邪氣,還要跨火盆。
當然,在新床上撒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等吉祥果品,都是大家熟知的習俗了,代表“早生貴子”的美好祝愿。
我們現在還說“結發夫妻”,其實“結發”也是一個很古老的婚俗。
秦漢以后,在婚禮酒筵前后,還增加了“撒帳”、結發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后,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由前來參加婚禮的男女賓客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著,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發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發梳結在一起,稱為“結發”。
唐代女詩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正是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結發”、“合髻”作為夫妻結合的代稱,甚至特指為“原配”(亦稱元配)夫婦,表示夫妻間互敬互愛的意義重大。
用“今夕何夕,見此良人”這樣美好的句子,來表達人生中同樣最為美好的婚姻禮俗,是恰當不過的。
詩經《綢繆》中的“今夕何夕”逐漸演化成漢語成語,依然保留了詩經的原意,今夜是何夜呢?多用作贊嘆語,指此是良辰美景時刻,后世多有引用。
在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盡管這首詞中,人們最為熟稔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還有那句著名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是“今夕是何年”依然在詞中雋永悠長不可或缺,這就是“今夕何夕”的文字魅力。
同為宋代的后學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直接引用了“今夕何夕”: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尤其喜歡其中的“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多么大的胸懷抱負,萬千氣象盡入眼前,忘乎所以之后,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回到《綢繆》第一章,在千金一刻的良宵,見著自己的心上人,問他或她,將是如何親昵對方,盡情享受這幸福美好的初婚歡樂呢?詩中語言活脫風趣,極富生活氣息。其中特別是“今夕何夕”之問,含蓄而俏皮,表現出由于一時驚喜,竟至忘乎所以,連日子也記不清楚了,一種極度興奮的心理狀態,借以表達突如其來的歡愉之情。
明代萬歷年進士戴君恩《讀詩臆評》:“淡淡語,卻有無限情境。”
清代雍正年進士牛運震《詩志》:“淡婉纏綿,真有解說不出光景。”
以上都是對詩句“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的無限深情和愛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