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曾鞏·學舍記》散文鑒賞
唐宋八大家《曾鞏·學舍記》散文鑒賞
予幼則從先生受書,然是時,方樂與家人童子嬉戲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時,窺六經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知好之,則于是銳意欲與之并。而是時,家事亦滋出①。自斯以來,西北則行陳、蔡、譙、苦、睢、汴、淮、泗②,出于京師;東方則絕江③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④封、禺、會稽之山⑤,出于東海上;南方則載大江,臨夏口⑥而望洞庭,轉彭蠡,上庾嶺⑦,繇湞陽之瀧⑧,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魚洶涌湍石之川,巔崖莽林貙虺⑨之聚,與夫雨旸寒燠⑩風波霧毒不測之危,此予之所單游遠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藥物,廬舍器用,箕筥{11}碎細之間,此予之所經營以養也。天傾地壞,殊州獨哭,數千里之遠,抱喪而南,積時之勞,乃畢大事,此予之所遘禍{12}而憂艱也。太夫人{13}所志,與夫弟婚妹嫁,四時之祠,屬人外親之問,王事之輸{14},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蓋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閑時,挾書以學,于夫為身治人,世用之損益,考觀講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專力盡思,琢雕文章,以載私心難見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視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擾多事故益甚,予之力無以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學?;蚣财浔?,或議其隘者,予顧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勞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為之矣。予之卑巷窮廬,冗衣礱飯{15},芑莧{16}之羹,隱約{17}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則有之,可以進于道者,學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所好慕,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堅木好高大之觀,固世之聰明豪雋挾長{18}而有恃者所得為,若予之拙,豈能易而志彼哉?”遂歷道其少長出處,與夫好慕之心,以為《學舍記》。
【注】
①滋出:層出不窮。滋,增益,加多。②蔡:州名,為春秋時蔡國故地,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譙:縣名,治所在今安徽省亳縣??啵╣ǔ古):古縣名,宋代為衛真縣,治所在河南省鹿邑縣東。?。核?,故道自今河南省杞縣東流至江蘇省,入泅水。汴:水名,在河南省境內,南流入淮。淮:水名,由河南經安徽、江蘇入海。泗:水名,由山東經江蘇入淮。③絕江:橫渡長江。絕,穿過,越過。④并(bàng謗):通“傍”。挨著。⑤封、禺、會稽之山:山名,均在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⑥夏口:古地名,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西。⑦庾嶺:大庾嶺,亦稱梅嶺,在江西、廣東交界處。⑧繇:經由。瀧(shuāng雙):古縣名,故城在今廣東羅定。⑨貙虺(chūhuǐ出毀):猛獸毒蛇。⑩燠(yù域):熱。{11}箕:揚米的器具。筥(jǔ舉):一種竹制的盛物器具。{12}遘(gòu夠)禍:遭禍。{13}太夫人:指母親。古時父沒之后稱呼母親當加一“太”字。{14}王事之輸:指向官府繳納稅賦一類的事務。輸,繳納。{15}冗衣:粗劣的衣服。礱飯:粗糙的飯食。{16}芑莧:這里泛指野菜。{17}隱約:古意指窮愁憂困。隱,憂患。約,受屈。{18}挾長:倚仗自己的長處。
《學舍記》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當時曾鞏正家道坎凜,他率領弟輩們躬耕壟畝,以求簞瓢之食,來維持全家的生計。但在這種艱難的處境下,他卻安貧樂道,“挾書以學”,依舊念念不忘努力增強自己的道德與文學修養,不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本文便凸顯了他這18年以來艱難困苦的經歷,和樂觀向上、不甘沉淪的抗爭精神。
文中所寫的“學舍”,又叫“南軒”,其實就是他住房旁邊一間又矮又小的茅屋,是曾鞏率領他的弟輩們在鄰居一塊茅草叢生的荒地上搭建的一間草舍?!秾W舍記》則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敘事,很是詳細,后一部分述志,比較簡略。前一部分寫盡了自己人生的艱辛和求學的勤奮,后一部分則酣暢淋漓地抒發了自己高遠的志向。因此,這既是一篇求學記,又是曾鞏前半生的一篇自傳,是他在人生逆境中貧賤不移、奮發向上精神的最好明證。
本文先敘述了自己幼年時的學習情況:“予幼則從先生受書,然是時,方樂與家人童子嬉戲上下,未知好也。”直到成長到十六七歲時,看到儒家經典中講的道理和古往今來優秀的文學作品,才開始懂得喜愛它們,也便“銳意欲與之并”。
這部分語言樸素,雖是平平說起,但卻為后一部分的述志奠定了基礎。“六經之言”,是作者畢生刻苦研習的“道”;“古今文章”,則是作者傾心模仿的“文”。二者的融合,則正是作者堅持的一個優秀的作家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畜道德而能文章”,也是他在歐陽修的影響下,畢生都孜孜以求地為之奮斗的目標。
然而“遂其志”的過程卻異常艱辛,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家中發生的諸多變故。從樹立遠大求學志向開始,“家事亦滋出”,使他的求學道路顯得困難重重。于是接下來的文章中,曾鞏便分五個層次,以五個排比句,一氣而下地敘寫自己人生的艱辛。一是父親的被誣罷官,當時曾鞏才19歲;二是自己開始“單游遠寓,而冒犯以勤”的種種危險經歷,這是青年時候曾鞏為生計而奔忙的印證;三是敘述自己操持家政,“經營以養”,即處理家中的種種瑣碎事物,期間外祖母去世,父親剛要復職卻暴病身亡;四是父親的去世,使得家道更加衰敗,自己肩負的擔子更重,哥哥又赴京應試,不第而歸,卻病死途中;最后一個層次便是“太夫人所志,與夫弟婚妹嫁,四時之祠,屬人外親之問,王事之輸,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五個層次按照時間順序,循序漸進,將自己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在不動聲色中描繪到極致,令讀者為之而潸然淚下。
最后一部分是述志,表達自己求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修養和學識,以期望成為于國于民有用的人才。表現出曾鞏在逆境中永不屈服的精神,以及孜孜追求自己夢想的寶貴品質。
后人評論
茅坤:“子固記學,所論之制,與其所以成就人才處,非深于經術者不能,韓、歐、三蘇所不及處。”(《唐宋八大家文鈔•曾文定公文鈔》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