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劉義慶·華歆王朗乘船避難》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劉義慶·華歆王朗乘船避難》原文鑒賞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1,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2。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注釋】 1王朗(?-228):原名嚴,后改名朗,字景興,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人。魏文帝時曾任御史大夫、司空。魏明帝時,轉為司徒。2輒(zhe):即,就。
【今譯】 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逃難,有一個人要搭船相隨,華歆立刻就表示難以接受。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容納得下,為什么不讓他上來呢?”后來,強盜追上來了,王朗又想把搭船的人丟下不管。華歆說:“我當初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考慮到這種情況。如今既然已以接受了他的請求,難道能夠因為情況緊急就扔下不管嗎?”于是仍然象當初那樣攜帶救助那個搭船人。世人便根據這件事來判定華歆、王朗的高低上下。
【集評】 清·章炳麟《荊漢昌言》五曰:“漢、魏廢興之際,陳群所為,未若華歆之甚也。及魏受禪,群與歆皆有戚容,時人議群者猶曰‘公慚卿,卿慚長’,獨于歆,魏、晉間皆頌美不容口。曹植亦不慊于其兄之奪漢者,然所作《輔臣論》。稱歆‘清素寡欲,聰敏特達,志存太虛,安心玄妙。處平則以和養德,遭變則以義斷事’。然則歆之矯偽干譽,有非恒人所能測者矣。”
今人·余嘉錫:“自后漢之末,以至六朝,士人往往飾容乒、盛言談,小廉曲謹,以邀聲譽。逮至聞望既高,四方宗仰,雖賣國求榮,猶翕然以名德推之。華歆、王朗、陳群之徒,其作俑者也。觀《吳志·孫策傳》注引《獻帝春秋》,朗對孫策詰問,自稱降虜,稽顙乞命。《蜀志·許靖傳》注引《魏略》,朗與靖書,自喜目睹圣主受終,如處唐虞之世。其頑鈍無恥,亦已甚矣。特作惡不如歆之甚耳,此其優劣,無足深論也。”(上二條俱見《世說新語箋疏》)
【總案】 古往今來,新舊王朝交替時期,總有一些留戀舊王朝的人,也有一些率先投靠新王朝的人,皆無可厚非。所以余氏“賣國求榮”之論,未免危言聳聽。本篇通過危急時刻對人的態度,來顯現人品的優劣。而言而有信,始終如一,應該是做人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