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吃蓮花的》作品賞析|導讀
吃蓮花的
今年我種了兩盆白蓮。盆是由北平搜尋來的,里外包著綠苔,至少有五六十歲。泥是由黃河拉來的。水用趵突泉的。只是藕差點事,吃剩下來的菜藕。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用,菜藕也不好意思了,長吧,開花吧,不然太對不起人!居然,拔了梗,放了葉,而且開了花。一盆里七八朵,白的!只有兩朵,瓣尖上有點紅,我細細地用檀香粉給涂了涂,于是全白。作詩吧,除了作詩還有什么辦法?專說“亭亭玉立”這四個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請想我作了多少首詩吧!
這且不提。好幾天了,天天門口賣菜的帶著幾把兒白蓮。最初,我心里很難過。好好的蓮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塊,真!繼而一想,若有所悟。啊,濟南名士多,不能自己“種”蓮,還不“買”些用古瓶清水養起來,放在書齋?是的,一定是這樣。
這且不提。友人約游大明湖,“去買點蓮花來!”他說。“何必去買,我的兩盆還不可觀?”我有點不痛快,心里說:“我自種的難道比不上湖里的?真!”況且,天這么熱,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點毛豆角,喝點蓮花白,作兩首詩,以自種白蓮為題,豈不雅妙?友人看著那兩盆花,點了點頭。我心里不用提多么痛快了;友人也很雅喲!除了作新詩向來不肯用這“喲”,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我忙著吩咐家中煮毛豆角,看看能買到鮮核桃不。然后到書房去找我的詩稿。友人靜立花前,欣賞著喲!
這且不提。及至我從書房回來一看,盆中的花全在友人手里握著呢,只剩下兩朵快要開敗的還在原地未動。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轉,說不出話。友人可是很高興。他說:“這幾朵也對付了,不必到湖中買去了。其實門口賣菜的也有,不過沒有湖上的新鮮便宜。你這些不很嫩了,還能對付。”他一邊說著,一邊奔了廚房。“老田,”他叫著我的總管事兼廚子,“把這用好香油炸炸。外邊的老瓣不要,炸里邊那嫩的。”老田是我由北平請來的,和我一樣不懂濟南的典故,他以為香油炸蓮瓣是什么偏方呢。“這治什么病,燙傷?”他問。友人笑了。“治燙傷?吃!美極了!沒看見菜桃子上一把一把兒地賣嗎?”
這且不提。還提什么呢,詩稿全燒了,所以不能附錄在這里。
(載1933年8月16日《論語》第二十三期)
【導讀】
吃花之痛
蓮花,又被稱作芙蕖、菡萏、靜客、君子花等,僅僅是聽這些名字,就可以想見它的美麗多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自古以來就被譽為花中君子,蓮花更是高潔、圣潔、美麗、純真的象征。
老舍先生作為一位文人雅客,自是懷抱著對蓮花的崇敬之意、敬畏之情。在齊魯大學任教之時,他用從北京帶來的包著綠苔的古盆,裝上從黃河拉來的泥,再引入趵突泉的水,恭恭敬敬地種上蓮花。即使這蓮花是很普通的品種,但也長出了茂盛潔白的蓮花,老舍心里甚是喜愛。蓮花開得亭亭,便詩興大發,為這兩盆蓮花作了許許多多的詩篇,專說“亭亭玉立”四字就用了七十五次,由此可見這兩盆蓮花引出了多少詩情畫意。蓮花開得茂盛,帶來視覺美感的同時,也帶來了精神上的愉悅與享受。朋友來訪,約游大明湖,想去買點蓮花,夏日炎熱,何必游湖。既是要看蓮花,讓老舍先生引以為豪的自家蓮花難道比不上湖里的?朋友亦是雅客,賞花寫詩、切磋文章,豈不快哉!正當“我”到書房找詩稿時,好友竟然采摘蓮花吩咐廚子準備炸蓮花。當看到盆中的蓮花全在友人手中握著時,老舍先生心痛不已,感到“天旋地轉”。朋友竟把如此高潔的圣物當成了食物,心痛之余,將自己所寫之詩全部焚毀,用這些詩祭奠被折損的蓮花。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吃花傳統,夏日炸蓮花也是濟南地區的一道佳肴,不然老舍家門口怎么會有賣菜的帶著幾把兒白蓮?然而在老舍心中,蓮花不是與茄子、冬瓜混在一起的家常菜,也不僅僅是精心栽培的普通的花草,而是引發詩情的高潔之士。友人折花、吃花,這樣的失花之痛,實則是精神寄托的毀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