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秋聲賦》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歐陽修
【原文】: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瀟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fēng)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1),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2)。四無人聲,聲在樹間?!庇柙唬骸班嫖?,悲哉!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3);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粟冽,砭人肌骨(4);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5),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余烈(6)。
夫秋,刑官也(7),于時為陰(8)。又兵象也(9),于行為金(10)。是謂“天地之義氣”(11),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12);夷則為七月之律(13)。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dāng)殺。
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fù)u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14),黟然黑者為星星(15)。奈何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鑒賞】:
歐陽修繼承了韓愈提出的古文傳統(tǒng),主張寫平易曉暢的文章,但他同時又是寫駢文的能手,這就使得他的文章中經(jīng)常體現(xiàn)兩者并存的特點。如果說《醉翁享記》是散中有駢,那么《秋聲賦》則是駢中有散了。
文人墨客抒發(fā)感傷凄愴之情向來愿意借秋天來表達(dá)。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jié),面對蕭索冷落的秋景自然會引起人們的感嘆。歐陽修在《秋聲賦》中表達(dá)的就是對于人生短暫,世事艱難的感慨。
作者描寫秋景并非是親眼實見,而是由聽到秋風(fēng)颯然之聲后在想象中構(gòu)設(shè)出一幅秋景。作者的聯(lián)想縱橫馳騁,由景入情,由物事入于人事,由秋風(fēng)摧敗,草木零落而想到了人生于世,勞形憂心,晃眼之間已盡暮年,不由悲從中來,感慨萬千。而心雖有所感,卻又無人可以訴說,只有四壁秋蟲之聲,更增添了一份凄清孤寂之感。
作者描寫秋景沒有實寫,他寫秋風(fēng)是憑借聽覺效果把秋風(fēng)化成了一種有形之物,用了多種比喻使之形象化,從而使讀者有了一種具體的感受,宛如親見一般。他寫“秋之為狀”,分色、容、氣、意、聲分別描寫,概括性極強,覆蓋面也極廣,不是執(zhí)著于具體描寫,而是把秋的特點抽象出來,在整體上給以描述,這樣一來,文字雖不多,效果卻更強。
本文在句法上整齊而富有變化,雖為賦體,卻多雜以散句,并不拘泥格套,且文辭明白曉暢,并無堆砌之詞,與一般賦的輔排揚厲大相異趣,可以說是賦的散文化,這種形式使得文章句法錯落有致,變化多姿,既有賦體的文采韻律,又不失散文的自然流暢,得其所長,去其所短,可以說是一種完美的結(jié)合,文章也因而更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