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禮記·戰于郎》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禮記·戰于郎》原文鑒賞
戰于郎。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者息②。曰:“使之雖病也③,任之雖重也④,君子不能為謀也⑤,士弗能死也⑥,不可,我則即言矣⑦!與其鄰重汪踦往⑧,皆死焉。
魯人欲勿殤重汪躊,問于仲尼。仲尼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注釋】 ①選自《禮記·檀弓》。戰于郎,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齊國攻魯國,兩軍戰于郎。“郎”與“郊”字形相近,疑傳寫之誤。 ②公叔禺人:魯昭公的兒子。負杖:扛著兵器。保:城堡。息:休息。 ③使:指徭役。病:勞苦。 ④任:負擔,指賦稅。 ⑤謀:謀劃。 ⑥士:這里指下層官吏。 ⑦我則即言矣:《左傳·哀公十一年》作“吾即言之矣,敢不勉平”。 ⑧重:童,未冠之稱。汪踦,鄰居少年的姓名。 ⑨殤:未成年而死。殤者所行的喪禮比成年人簡單。勿殤:不用兒童的喪禮,用成年人的喪禮。 ⑩干戈:古代兵器,此為通稱。
【今譯】 戰爭已經進行到城郊了。公叔禺人看到一個士兵扛著武器走進城堡休息。他感慨地說:“雖然徭役已經使百姓很辛苦了,賦稅也使百姓的負擔很重了,可是卿大夫不能好好謀劃,擔負公職的人又沒有犧牲精神,這還是不行啊!我既然敢這么說,就得實踐自己的話。”于是,就帶著鄰居的少年汪躊一起沖向敵陣,二人都戰死于沙場。
魯國人想用成年人的喪禮來辦汪躊的喪事,于是請教孔子。孔子說:“他既然能夠拿著武器保衛國家,你們不用孩子的喪禮給他舉喪,不也是很合適嗎?”
【總案】 全文伸縮變化,曲折匠心,動人肺腑,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