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散文名篇·秋聲賦》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
《歐陽修散文名篇·秋聲賦》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①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②,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③,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④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⑤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⑥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⑦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⑧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⑨,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⑩聲主西方之音,夷則{11}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12},黟然黑者為星星{13}。奈何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注】
①悚:恐懼。②淅瀝:形容雨、雪、風等的聲音。蕭颯:風聲。③鏦(cōng匆)鏦錚錚:金屬相擊發出的聲音。④銜枚:古代行軍常令士兵口中橫銜著一種形狀像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嘩,以免被敵人發覺。⑤明河:天河,銀河。⑥霏:飄揚。⑦砭(biān邊):刺。⑧縟:繁多,繁茂。⑨義氣:剛正之氣。⑩商:古樂五聲之一。{11}夷則:古樂十二調之一。{12}渥(wò握):濃郁,濕潤。丹:紅色。{13}黟(yī衣):黑色。
《秋聲賦》作于嘉佑四年(1059),歐陽修時年53歲。這篇文章是他繼《醉翁亭記》后的又一名篇,駢散結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范之作。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雖然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入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卻以秋景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這一主題,使得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夜讀時聽到秋聲,從而展開了對秋聲的描繪。文章開頭,作者簡捷直入地描畫了一幅生動的圖景:歐陽修晚上正在讀書,被一種奇特的聲音所攪動。這簡捷的開頭,實際上并不簡單,燈下夜讀,是一幅靜態的圖畫,也可以說,作者正處于一處凝神的狀態中。
之后,作者對秋聲作了一連串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繪了秋聲的狀態。秋風呼號,秋聲凄切,長夜漫漫,蟲聲唧唧,悲憤郁結,無可奈何,只能徒然嘆息。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
緊接著是與童子對話,從浮想聯翩回到現實,增強了藝術真實感。作者對童子說:“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回答:“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童子的回答,質樸簡明,意境優美。于是,作者的“悚然”與童子的若無其事,作者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兩人對秋聲的感受截然不同。在這種對比和反復描繪之下,“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一句,將悲秋之情由自然轉喻至人。作者蓄積已久的深沉苦悶心情自然溢出,而后引入一個豁然開朗的新境界,實際上是實現了對“悲秋”主題的超越。
第三段是全文的題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嘆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傷。這一段,作者在極力渲染秋氣對自然界植物摧殘的基礎上,著力指出,對于人來說,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為嚴重。
最后一段,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作者蓄積已久的深沉苦悶和悲涼沒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唯有四壁的蟲鳴,與“我”一同嘆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涼:秋風呼號,秋聲凄切,長夜漫漫,蟲聲唧唧,悲憤郁結,無可奈何,只能徒然嘆息。
統觀全文,敘事簡括有法,議論有理有據,章法曲折迂回,語句圓融輕快;可以說是節奏有張有弛,語言清麗而富于韻律,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熔為一爐,渾然天成。
此外,《秋聲賦》在文體上也有所創新。歐陽高舉文體改革的旗幟,以身作則,在抨擊古文的煩瑣空洞之后,又回過頭來為“賦”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賦的散文化: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征,又使賦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其抒情意味。這些特點在《秋聲賦》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后人評論
日本學者鈴木虎雄《賦史大要》:“誠文賦開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