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與岳石梁》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湯顯祖
【原文】:
石梁過我(2),風雨黯然,酒頻溫而易寒;燭累明而似暗。二十余年昆弟道義骨肉之愛,半宵傾盡。明日送之郡西章渡,險而訖濟(3),兩岸相看,三顧而別。知九月當更盡龍沙之概(4)。見石梁如見石帆,終不能了我見石帆之愿也。
【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別署清遠道人。明朝臨川(今江西臨川)人。萬歷十一年進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廣東徐聞典史、浙江遂昌縣知縣等職。萬歷二十六年棄官歸隱故鄉,居于玉茗堂、清遠樓。
湯顯祖是明代杰出的戲劇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在思想上受王學左派和李贄的影響,文學上反對前后七子的復古主張,提倡抒寫性靈、不拘格套。他的小品散文文筆淡雅雋永,可讀性很強。有《湯顯祖集》,劇作有“玉茗堂四夢”。
【鑒賞】:
這是一篇描寫離合情誼的短文,雖只八十幾個字,卻可以說是字字有致,句句深情,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底蘊。
作者用筆極為簡煉,卻能匯眾多的內容與情感于筆端,使讀者可以從中發掘出無盡的情思。
文章頭一句,“石梁過我,風雨黯然,酒頻溫而易寒;燭累明而似暗?!倍潭處拙渚驮斐隽艘环N風雨如晦,把酒夜談的氣氛。親人相逢本為高興之事,然而作者在這里卻更強調了環境的冷清蕭瑟,從而在基調上為下文的送別打下了基礎。同時以酒溫易寒,燭明似暗來暗示兩人夜談時間之長,隱有時間飛逝如電的感覺。“寒”、“暗”二字照應了前面的“風雨黯然”,更突出了一種感傷的氣氛。下一句“二十余年昆弟道義骨肉之愛,半宵傾盡”更是精煉之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和岳石梁已有二十余年不曾見面了,二十余年積聚下的情誼竟“半宵傾盡”,一方面寫出了兩人感情的真摯,另一方面也再次暗示了相聚時間的短暫,為下文作了情緒上的鋪墊。
作者寫送別之情更是語短情長。雖然在字面上未見直抒別情,但在遣詞用字上卻頗見功夫,一字之間就能突現出主體情感,這種筆法實在令人稱賞不己。他寫送別場面,先點染渡口的環境,“險而訖濟”,既表達了擔憂的心理,也是對人生際遇的一種體會,內中實有辛酸萬種。而“兩岸相看,三顧而別”一句則含蓄地寫出了兩人依依難舍之情?!皟砂断嗫础?,可見作者并非在船行之后即行離去,而是一直目送著小船到了對岸,兩人才頻頻回首,“三顧而別”。作者在這里用了一個偶句,又借數字委婉深切地表現出了兩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情感。而接下來,作者在岳石梁已是人去無蹤之后,仍然念念不能忘于心,想到石梁要到北方薊遼一帶任職,內心頗為憂慮,一句“知九月當更盡龍沙之概”便道出了這種耿耿情懷。
文章的最后如奇峰突起,由岳石梁轉到了石帆。兩兄弟都是作者的親友,見到了石梁,自然就想到了石帆。與石梁之聚雖短,卻尚能一敘別情,而與石帆之晤則遙遙無期。作者因而感慨萬千,深嘆造化弄人,不能自主,各人為生活奔波,親朋好友天各一方,不能相聚,其中飽含人生離合之感,使人讀來不禁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