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精粹》
前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明初,學者朱右將他們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即始于此。明朝中葉,學者唐順之輯錄《文編》,僅取此八人的文章,這為“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一定作用。此后不久,學者茅坤根據朱、唐的標準選編了八人的文章,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稱遂固定下來。
在我們今人看來,“散文”二字只是一個稀松平常的詞語。但是,放在“八大家”生活的年代,這兩個字更多意味著“離經叛道”和“不合時宜”。因此,“散文”要想立足于世,非經歷暴風驟雨似的文化運動,非有力能扛鼎“大家”的搖旗吶喊,而不能實現。而這“八大家”正是唐宋之際兩次“古文運動”的發起人物和擎旗斬將的中堅人物,其實這才是“八大家”之為“大家”的真正原因。
唐宋時期,“散文”的正式學名叫做“古文”,是指先秦、兩漢時期,以散行單句為主、質樸自由、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現實生活、表達作者思想的文體。此概念最早由韓愈提出,是相對于當時的主流文體“駢文”而言的。所謂“駢文”,是指六朝(魏、晉、宋、齊、梁、陳)以來,講究排偶、辭藻、音律、典故的文體。駢文始于西漢立國之初,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中雖有一些優秀的作品,但更多的則是形式僵化、內容空洞的作品。這就喪失了作為文字、文章的本來意義:經世致用,言為事作,而淪為一種文字游戲,因此,作為一種文體,駢文于當時已經成了文學發展的嚴重障礙。
針對這種文道沒落的狀況,西魏(北朝之一,由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蘇綽曾仿《尚書》作《大誥》,提倡商、周時期的古文,以改革駢文文體,但收效甚微。隋文帝時,曾下詔禁止“文表華艷”,朝臣李諤也上書請革“文華”,但都沒有扭轉這種頹風。唐朝初期,駢文仍占文壇的主導地位,唐太宗為文也尚浮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曾提議改革文弊,但他們自己的作品仍多用駢體;同一時期,陳子昂也擎起復古的旗幟,但都收效甚微。
唐玄宗天寶年間,蕭穎士、李華、元結、獨孤及、梁肅、柳冕,先后提出“宗經明道”的文學主張,史學家劉知幾也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張,并用散體作文,這就成為“古文運動”的先聲。
安史之亂后,李唐王朝重新進入暫時的安定,經濟有所發展,出現了“中興”的跡象。但是這一時期,各種社會矛盾依然尖銳,因此一些有識之士便繼承中唐以來“宗經明道”的文學主張,并身體力行,力圖變革社會現實,由此逐漸形成了群眾性的文化浪潮,其聲勢第一次壓倒了駢文,成為一次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古文運動”。這次“古文運動”的中堅人物就是韓愈和柳宗元。
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革社會合而為一。他首先提出“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的口號,意思是說“文”像車,“道”像車上所載之貨物,通過車的運載,可以達到教化世人,變革社會的目的。這便是這次“古文運動”的基本理論。這一主張得到好友柳宗元的積極響應,從而形成古文運動中的“雙璧”。他們重視自身的品德修養,重視作文中的真情實感,強調要有“務去陳言”(韓愈《答李翊書》)和“詞必己出”(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的獨創精神,一方面親自實踐,一方面又大力扶持許多后起之秀,使古文運動的聲勢日漸壯大。
此外,韓柳二人的“古文”理論體系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張“養氣”,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養,強調“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韓愈《答李翊書》),“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韓愈《答李翊書》)。
二,關于學習標準,主張“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韓愈《答李翊書》),不僅重視經史,也重視屈原、司馬相如、揚雄等人的藝術成就,吸取他們的精華,豐富自己的寫作(韓愈《進學解》、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三,鼓勵自創新詞新意,不避“怪怪奇奇”(韓愈《送窮文》),反對因襲模仿,要求“惟陳言之務去”(韓愈《答李翊書》),認為“唯古于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所以對古圣賢人的著作,要“師其意,不師其辭”(韓愈《答劉正夫書》)。
四,在重視藝術形式的同時,特別反感文采有余而內容荒謬的作品,認為“是猶用文錦覆陷穽(陷阱)也。不明而出之,則顛者眾矣”(柳宗元《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
五,反對盲目地厚古非今,認為“古人亦人耳,夫何遠哉”(柳宗元《與楊京兆憑書》)。對“榮古虐今者,比肩疊跡”(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的狀況表示憤慨,指出當代好作家不少,“若皆為之不已,則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柳宗元《與楊京兆憑書》)。顯而易見,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在實際上是利用復古的旗幟從事文學革新,推動文學前進。
韓、柳大力提倡古文,在當時是經過了一番斗爭的。韓愈曾說:“仆為文久,每自測意中以為好,則人必以為惡矣。小稱意,人亦小怪之;大稱意,則人必大怪之也(《與馮宿論文書》)。”然而,面對時人的非難和嘲笑,韓愈毫不動搖。他們“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不斷壯大古文運動的隊伍。
韓愈的學生有李翱、皇甫湜、李漢等人,他們又轉相傳授,推動了古文運動的開展。韓、柳諸人注意汲取口語中的新鮮詞匯,提煉為一種接近口語的新的書面語言,寫下了許多優秀作品,擴大了書面語言的表達功能,“文起八代之衰”(蘇軾語。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重振了我國古代的散文傳統,以至于后人將他們二人領導的古文運動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韓、柳二人故去以后,晚唐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人寫的一些諷刺現實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體,可說是承襲了古文運動的余風。但是由于當時缺少力能扛鼎的大家,古文運動逐漸衰微。五代十國時期,社會動亂不堪,整個文人階層充斥著醉生夢死的情調,因此追求唯美主義、形式主義、性靈風尚的駢體文風又死灰復燃,并再次成為文壇的主流。一如前蜀的牛希濟在他的《文章論》所言:當時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艷為勝”。
北宋初年,國家統一,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較為安定,一部分上層士大夫便醉心太平,粉飾太平,歌功頌德,吟風弄月,以致晚唐五代以來的浮艷文風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宋真宗朝和宋仁宗初年,以楊億、劉筠為代表的“西昆派”,追求聲律駢麗的形式主義思潮,席卷了當時文壇。
但北宋立國有先天不足,北有遼國覬覦,西有西夏虎視,無復漢、唐的帝國氣象。同時,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兼并日劇,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爭日趨尖銳,一些開明的中下層士大夫文人感慨國恥,滿懷國憂,要求改革政治,提倡寫作反映現實的詩文。這一時期,王禹偁、柳開又開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張,但二人孤軍作戰,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文化運動。到石介諸人出來,才給延續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風以有力打擊。
石介著《怪說》,猛烈抨擊“楊億之窮妍極態,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麗,浮華纂組”,并在《上范思遠書》中呼吁“二三同志,極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學為文,必本仁義”,寧死不作淫靡文章。但石介的創作成就并不大,因此并未形成氣候。直到歐陽修出現,并振臂一呼之后,才再次形成一場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
這次古文運動直承中唐韓、柳的要旨,主張“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歐陽修說:“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答吳充秀才書》)蘇軾說“吾所為文必與道俱”(《朱子語類引》)。其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發起階段。仁宗天圣三年(1025),范仲淹在提出的改革時弊政綱中,主張改革文風。天圣七年(1029)、明道二年(1033),朝廷兩次下詔申戒浮華文風,提倡散文。由于朝廷表態,主張改革文風之士接踵涌現。主要代表作家先后有范仲淹、李覯、尹洙、石延年、蘇舜欽、梅堯臣、宋祁、歐陽修等。他們頻繁往來,相互唱和,一齊向文壇積弊發起了空前有力的沖擊,顯示出浩大的聲勢。
二,高潮階段。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1063),歐陽修憑借其政治地位(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大力提倡古文,造就了一支高水準的古文寫作隊伍。他的同輩蘇洵,學生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蘇軾門下的黃庭堅、陳師道、張耒、秦觀、晁補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他們各樹旗幟,身體力行,從而使古文運動再一次掀起高潮。
歐陽修在這次運動中的杰出作用有以下幾點:
1、有意識地把詩文革新同范仲淹領導的政治改革結合起來,使古文、詩歌和文學理論批評為現實政治斗爭服務,從而把運動更加引向了自覺和深入。
2、闡明理論,指引革新。他提出了“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主張作文須簡而有法,流暢自然,反對模擬與古奧。他論詩重視美刺勸戒,觸事感物,提出“詩窮而后工”的著名論點,強調詩人的生活遭遇對于創作的重要作用。他推崇杜甫,贊賞李白。他首創“詩話”這一評論詩文的新體式,其《六一詩話》發表了不少精辟的文論、詩論見解。他的詩文理論,指導了作家的創作實踐,為革新運動指明了方向。
3、改革科場積弊,罷黜四六時文。歐陽修在嘉祐二年(1057)權知禮部貢舉,嚴格規定應試文章必須采用平實樸素的散文,堅決貶斥險怪奇澀和空洞浮華的文風。
4、大興創作之風,努力獎掖后進。歐陽修積極創作了許多優秀散文,內容充實,形式新穎,平易自然,流暢宛轉地敘事、說理、抒情,從而開辟了一條散文創作的通衢大道。同時,把一大批新老作家團結在自己周圍。特別是他推重王安石、曾鞏和蘇氏父子,作為詩文革新的中堅力量,保證了古文運動的蓬勃發展。
三,完成階段。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他更把詩文革新,作為推行“新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出文章的內容應有關“禮教治政”,“務為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他一再痛斥“章句聲病,茍尚文辭”的傾向,在詩歌方面獨尊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
而領導這次運動取得全勝的人物則是蘇軾,他是繼歐陽修之后的北宋文壇領袖。蘇軾提出詩文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號召作家要“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庶幾有補于國”。他的詩文詞賦,體現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蘇軾積極獎掖后進,被稱為“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以及陳師道等人,都成了北宋后期杰出的作家,對北宋文學繁榮都作出了貢獻。至此,古文終于以壓倒優勢,取得了對駢文的最終完勝。
此后,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文傳統,一直為元、明、清各代的散文家奉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歐陽修、曾鞏、蘇軾等。比如,明代的公安派、竟陵派,清代桐城派、陽湖派,無一不受到唐宋古文的啟發或影響。這樣看來,唐宋古文運動,實不啻為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