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同學一首別子固
同學一首別子固
同學一首別子固
【原文】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55],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56],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57]也,口未嘗相語[58]也,辭[59]幣未嘗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圣人而已矣。”學圣人,則其師若友,必學圣人者。圣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60]。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61]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蓋亦嘗云爾。夫安驅徐行,轥[62]中庸之庭,而造[63]于其室,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從事于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64],私有系[65],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釋】
[55]子固:曾鞏的字。作者和曾鞏同是今江西人。
[56]正之:孫侔的字。孫侔,吳興(今浙江吳興縣)人。
[57]過:過從,交往。
[58]語:談話。
[59]辭:言辭,指書信。
[60]適然:恰好這樣。
[61]扳:扭轉。
[62]轥(lín):車輪碾過。
[63]造:到,往。
[64]守:職守。
[65]系:關系,牽連。
【譯文】
江南有一位賢人,字子固,他不是現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賢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現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這兩位賢人,不曾互相往來,不曾互相交談,也沒有互相贈送過禮品。他們的老師和朋友,難道都是相同的嗎?我注意觀察他們的言行,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竟是如此之少!應該說,這是他們學習圣人的結果。學習圣人,那么他們的老師和朋友,也必定是學習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難道會有兩樣的嗎?他們的相似就是當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懷疑我的話。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話。于是我知道被人們認為是賢人的人,他們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子固寫了一篇《懷友》贈給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幫助,以便達到中庸的標準才肯罷休。正之也曾經這樣說過。駕著車子穩步前進,輾過中庸的門庭而進入內室,除了這兩位賢人還能有誰呢?我過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達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們左右。在他們的幫助下前進,大概能夠達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職守,由于個人私事的牽掛,我們之間不能經常相聚,作《同學一首別子固》,用來互相告誡,并且互相慰勉。
【解析】
這篇文章是王安石在青年時期所寫的一篇贈別之作,引起于曾鞏的《懷友》一文。他和曾鞏都懷抱遠大的抱負和理想,所以志同道合,交往頻繁,往來親密。本文雖然是贈別的,卻沒有世俗常見的惜別留念之情。
文章明寫的只二人,但實際上卻有三個人。曾鞏、孫侔兩人雖然平時沒有來往,卻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都相互信任。文中指出這正是“學圣人”的共同之處,同時還體現了作者想和兩人建立共同進步、相互勉勵、相互鞭策的君子之誼,早點達到圣賢倡導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至乎中庸而后已”,既表達了其對曾鞏、孫侔的真摯友情,又反映出了自己的遠大志向。文章筆法緊湊,開合有度,層次井然。清人金圣嘆非常欣賞此文,評曰:“此為瘦筆,而中甚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