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張衡·歸田賦》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張衡·歸田賦》原文鑒賞
游都邑以永久1,無明略以佐時2;徒臨川以羨魚3,俟河清乎未期4。感蔡子之慷慨5,從唐生以決疑6。諒天道之微昧7,追漁父以同嬉8。超埃塵以遐逝9,與世事乎長辭。
于是仲春令月10,時和氣清,原郁茂11,百草滋榮。王睢鼓翼12,倉庚哀鳴13。交頸頡頏14,關關嚶嚶15。于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16,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鉺吞鉤,落云間之逸禽17,懸淵沉之鯋鰡18。
于時曜靈俄景19,系以望舒20。極般游之至樂21,雖日夕而望劬22。感老氏之遺誡23,將回駕乎蓬廬24。彈五弦之妙指25,詠周、孔之圖書26。揮翰墨以奮藻27,陳三皇之軌模28。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注釋】 1都邑:指東漢的都城—洛陽。永久:指長期停留。2明略:指高明的謀略。時:指當時的皇帝,或當時的政治。3“徒臨川”句:古諺曰:“臨川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空懷愿望而無法實現。4河清:喻圣明之時。河,指黃河,相傳黃河一千年清一次,黃河清是難逢的事。5蔡子:指戰國時期,燕國的游士—蔡澤。蔡澤久不得志,便去找相士唐舉相面,問前程。唐舉告訴蔡澤:從現在起,你還有四十幾年的壽。蔡澤說:有四十幾年的富貴,我很夠用了。于是發奮入秦,游說秦相范睢,終于讓范睢向秦昭王推薦自己,代范睢任秦昭王之相。6唐生:指戰國時期的相士唐舉。唐舉曾給蔡澤相面。事見注5。7諒:信,知。微昧:幽暗。8漁父:指《楚辭》中所假設的漁父,不受塵世羅網,自得其樂。9遐逝:遠走高飛。10令月:好季節。11原高、低的平地。12王睢:指《詩經》中的“睢鳩”,即魚鷹。凡草、木、禽、魚加上“王”字的,便是特別大的。13倉庚:指黃鸝。14頡頑:或上或下的飛翔。15關關:王睢兩兩和鳴。嚶嚶:倉庚兩兩和鳴。16纖繳:系在箭上的一種細絲條。這里指射獵。17逸禽:高飛的鳥。18鯋鰡:魚名。19曜靈:指太陽,俄景:日影偏斜。20望舒:指月亮。21般游:指游樂,至樂。22劬:勞苦。23老氏:指老子,我國古代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遺誡:指《老子》書中“馳聘畋獵,令人心發狂”之教誨。24蓬廬:茅屋,草舍。25五弦:指五弦琴。相傳為虞舜所發明。26周孔:指周公和孔子。27奮藻:指作文章。28三皇:一般指伏羲、神農、黃帝。軌模:即規模。
【今譯】 在洛陽長期滯留,對政治卻沒有補益。空懷愿望,不能長此坐待圣明之時的到來。有感于蔡澤的發奮,他曾向唐舉請教自己前途。想到天道的幽隱難知,追趕漁父的不受塵世羅網而自得其樂。離開污濁世俗而遠去,與黑暗政治而永別。
在此仲春良月,時和氣清,高低的平地顯得是那樣茂盛,各種野草長得如此之繁榮。魚鷹鼓起兩翼,黃鸝悲哀地鳴叫著。兩頸相依或上或下地飛翔著,發出關關嚶嚶的鳴叫聲。在此得到自由,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快樂。
于是我就像龍、虎可以自由地在大澤、山丘中吟嘯。上可以射高飛的鳥,下可以釣水中之魚。飛鳥碰上箭頭便死,釣鉤垂入水中便鉤上了魚,從云霞中射下高飛的鳥,從水中釣起水中的魚。
這時日影偏西,月亮繼而露出地面。游樂到了極點,雖然天色已晚,但卻忘記了勞苦。從而感到老子樂極生悲的遺誡,將要返回草廬。用巧妙的指法彈琴,誦讀周公孔子的書籍。拿起筆來寫作,陳述伏羲、神農、黃帝的法式。姑且縱任其心于世外,怎知榮辱的何如。
【集評】 唐·李善《文選·歸田賦注》:“《歸田賦》者,張衡仕不得志,欲歸于田,因作此賦”。
【總案】 張衡政治活動年代是東漢順帝時代。他在中央和地方都擔任過重要職務。順帝是個幼弱而又沒有本領的皇帝,宦官把持朝政,結黨營私,賄賂公行。在此種形勢下,張衡盡管多次上書申張正義,但最終仍害怕被宦官所讒害,因此有意離去這黑暗政治的淵藪,以求得獨善其身。
張衡的《四愁詩》的寫作動機,與這篇《歸田賦》大體相似。另外他還有一首篇幅較大的《思去賦》,寓意與《歸田賦》也差不多。由于《歸田賦》是短小明暢的抒情小賦,它脫離了鋪陳繁重的陳舊規矩,因而顯得質樸真摯,用以抒寫情志,特別相宜。為此后人多模仿此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