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華《續通典》中國名著簡介
作者: 顧志華
《續通典》一百五十卷,清乾隆時三通館臣奉敕編修。杜佑《通典》終于唐玄宗天寶末年,是書銜接《通典》,起自756年(唐肅宗至德元年),到1644年(明思宗崇禎十七年)為止,記錄了唐后期至明代將近九百年間的有關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典章制度,以明代的制度最為詳備,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全書分類基本上同《通典》一樣,惟兵、刑分開,各為一典,計有《食貨典》十六卷、《選舉典》六卷、《職官典》二十二卷、《禮典》四十卷、《樂典》七卷、《兵典》十五卷、《刑典》十四卷、《州郡典》二十六卷、《邊防典》四卷。卷首有凡例十四則。材料來源比較豐富,引用書除各代正史外,還有《唐六典》、《唐會要》、《五代會要》、《冊府元龜》、《太平御覽》、《山堂考索》、《契丹國志》、《大金國志》、《元典章》、《明集禮》、《明會典》等。另外,對古今名賢的有關議論,亦如《通典》之例,擇其精要者收入。《續通典》按年編次,尚有條理。但必須指出,三通館的設立和《續通典》等書的編修,完全是清高宗乾隆所謂文治武功的產物。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敕令編修了許多大書,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四庫全書》以及包括《續通典》在內的《續三通》和《清朝三通》。編修這些書是作為粉飾太平的一種方法,具有明顯的政治目的。《續三通》、《清朝三通》雖然在保存史料方面有著一定功績,但許多地方互相重復,其作用和影響遠遠不及《通典》、《通志》和《文獻通考》三書。
《續通典》的編修,開始于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完成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到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之間,有武英殿刊本,清末浙江書局有復刻本,均與《三通》合刻,稱為《九通》。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二集有《十通》合刊本,《續通典》影印精裝一冊。這是目前較好也是最便使用的一個本子。
附帶要介紹一下的是據《宋史·藝文志》記載,北宋真宗時宋白曾撰有《續通典》二百卷,起自唐肅宗至德元年,終于五代周世宗顯德末年。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云其咸平三年奉詔編修,咸平四年九月書成。可惜此書今已亡佚,其內容、體例均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