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翻譯與解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01。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02。知足者富03,強行者有志04。不失其所者久05,死而不亡者壽06。
今 譯
能知別人的人有智慧,能自知者最高明。能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能戰勝自我者最堅強。知足者最富有,勤行不懈者有志氣。不失其根者能長久,死而不被人忘卻者可謂長壽——永垂不朽。
評 議
本章沒有絲毫道家學說的氣味,短小精悍、催人奮進,蘊含有深邃的辯證哲理。具體地說,此章闡明了如下三個重要的人生哲理。其一,老子認為,能知人者,雖說是有智慧,不如能自知更加高明。能戰勝別人,雖然有力量,但能戰勝自我,則更加堅強。其二,老子認為,知足者,最富有,能勤行不懈地追理想者,最有志氣;根基牢固、不失其所者,最能長久。其三,老子認為,人死后不被世人遺忘者,可謂長壽,即所謂永垂不朽。
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之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老子所謂“死而不亡者壽”,亦含有“雖久不朽”之意。老子這幾句“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死而不亡者壽”的哲理名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注釋
01 智:智慧。 明:高明,或訓為聰明。
河上公曰:“能知人好惡,是為智。人能自知賢與不肖,是為反聽無聲,內視無形,故為明也。”
王弼曰:“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奚侗曰:“知人者,智而已,不得謂‘明’。自知者,能見于微,即微知顯,斯為‘明’矣。”
02 “勝人”兩句:河上公曰:“能勝人者,不過以威力而已。人能自勝已情欲,則天下無有能與爭者,故為強也。”
奚侗曰:“勝人者,有力而已,不得謂‘強’。自勝者,能守乎柔,惟柔勝剛,斯為‘強’矣。”
03 “知足”句:王弼曰:“知足自不失,故富也。” 奚侗曰:“少私寡欲,常若有馀。”
04 “強行”句:王弼曰:“勤能行之,其志必獲,故曰‘強行者有志’矣。”
奚侗曰:“身體力行,期于不懈。”
05 “不失”句:王弼曰:“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久長矣。”
奚侗曰:“魂魄精神,各有其所。魂魄處其宅,精神守其根,不使淫越于外,則可長久矣。”
06 “死而”句:王弼曰:“身沒而道猶存。”高亨說:“其人雖死,而他的道德功業、學說等,并未消亡,而被人念念不忘,就可以稱為長壽。”(《老子注譯》),陳鼓應先生說:“身死而不被遺忘的是真正的長壽。”高亨和陳鼓應二位的詮釋,頗得老子本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