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勇退之忍第七十七》譯文與賞析
勇退之忍第七十七
勇退之忍第七十七
功成而身退,為天之道;知進而不知退,為乾之亢。驗寒暑之候于火中,悟羝羊之悔于大壯。
天人一機,進退一理,當退不退,災害并至。祖帳東都,二疏可喜,兔死狗烹,何嗟及矣。噫,可不忍歟!
【譯文】
功成名就后就抽身引退,這符合自然規律;只知道前進而不知道退守,那么就會像《易經·乾卦》中所記的那樣,盛極而衰。自然界中,寒盡暑來,暑盡寒來,交替輪回,永不停滯;那么人也如此,達到鼎盛的時期,也就預示著馬上要走向衰落。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會使自己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就像羊角卡在籬笆上一樣,進不得,退不得。
自然界的變化和人事的變化,都是一個道理,進退盛衰的規律,也是同樣的道理。該引退的時候卻不及時引退,災難和禍害就會同時降臨。西漢人疏廣、疏受就在功成名就之時,毅然請求辭官,回鄉安度晚年。大臣和朋友們為他們送行,引退之后二人享盡天年,成為一時佳話。但西漢的韓信,輔助漢高祖平定天下,視為三杰,但他功成卻不知及時引退,結果落得個兔死狗烹的結局,真是令人惋惜??!唉!功成名就之時就要抽身引退,怎能不忍住對名利的留戀之心呢!
【評析】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權勢于人也往往如此。正直聰明的人,往往懂得適時而退的道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狈彩聵O容易盛極而衰,所以在達到某一個頂點時,就要注意適時收斂,否則等到禍患到來再想抽身離去,顯然是不可能了。其實,不只政界,奉勸其他領域的杰出人士們,也應該審時度勢,懂得適可而止、以退為進的道理。
典例闡幽 功成身退才能善始善終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后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后,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侮辱,終被放回越國,范蠡回國后,與文種等為勾踐制定了結好齊、晉、楚,表面卑事吳國,暗中積蓄力量的興越方略。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迅速強盛,吳國則實力削弱。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范蠡、文種建議越王勾踐乘隙攻吳。越軍以兩翼佯動、中央突破、連續進攻的戰法,大敗吳軍。就這樣,越國吞并了吳國。
為了慶祝勝利,越王勾踐下令在國都內設置高臺,大擺宴席,宴請各位有功之臣。酒宴之中,眾人難免得意忘形,到處是行酒猜令,整個高臺是一片歡聲笑語,好不熱鬧。只是越王勾踐顯得有些沉默少語,端著酒杯好久不喝一口,像有什么心事。
滅吳首席功臣范蠡十分敏感地捕捉到了越王的反常心態表現。他知道,作為一國之君所必有的猜疑之心又完全占有了越王的心胸。他現在考慮的已經不是什么共享歡樂,而是怎樣確保自己的江山不更姓易名了。想到這里,范蠡不由地感嘆道:“這說明大王不想把滅吳強國之功歸于眾人的努力,不想與大家共享歡樂。如若不及時引退,恐怕兇多吉少?!?/p>
第二天清早,范蠡便到宮中向越王勾踐辭行。越王勾踐堅決不同意,他用毫無商量余地的口氣說道:“我將與您平分越國,共同治理。如果您不答應的話,我就要殺了您的全家。”
范蠡心知越王勾踐的真實意圖所在,他無所顧忌地堅持要離越王而去。他說:“大王自然可以下令施行您的命令,可臣下仍然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p>
第二天一大早,越王勾踐見范蠡沒有上朝,便立即命人到范蠡家中去請。誰知已經晚了,范蠡已于昨天晚上攜帶著家眷和金銀細軟遠走他鄉了。
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選擇了功成身退,“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傳說范蠡改名陶朱公,后以經商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