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顧章書》鑒賞
作者: 王立群
吳均
仆去月謝病(1),還覓薜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2),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3)。幸富菊華(4),遍饒竹實。山谷所資,于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語哉。
南北朝書信山水文中,吳均三札(《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地位顯赫。就《與顧章書》而論,它具有重?zé)捵譄捯猓运难择壘錇橹鳎笕笆降臉?gòu)圖方式等早期山水文的特點(diǎn)。倒是本文所體現(xiàn)的山水審美觀,值得筆者一辨。
“仁智所樂”,語本《論語·雍也》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的原意是說仁者和智者具有不同的品格特征,由于他們的精神品格不同,因而對山水自然的審美態(tài)度也不相同,但二者又非對立的,既仁且智的君子是既樂山亦樂水的。
從山水審美的角度觀看,仁智之樂揭示了山水對人的思想修養(yǎng)的重要作用,也闡明了我們漢民族山水審美的心理特征。
根據(jù)早期儒學(xué)大師的解釋,“智者樂水”,是因為水不舍晝夜,循理而行,表現(xiàn)出一位彬彬君子的許多美好品德。“仁者樂山”,是因為高山生長草木,蕃衍鳥獸,出產(chǎn)財用,出云雨以滋潤萬物,把一切都無私地貢獻(xiàn)給黎民百姓享用,這和“仁者愛人”的精神相一致。
仁智之性作為一種道德范疇,精神追求,乃是全民族共同崇尚的品格。從仁智的理想出發(fā),將山水游覽和品格修養(yǎng)結(jié)合起來,顯然是一種較高的山水審美活動。因此,古代作家的游覽、記游,往往以仁智之樂作為自己的理想境界:
西晉王濟(jì)《平吳后三月三日華林園詩》云:“仁以山悅,水為智歡。”
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取效仁智樂,寄暢山水陰。”
梁王臺卿《山池應(yīng)全詩》:“歷覽周二智,登臨歡豫多。”
唐韓愈《燕喜亭記》:“智以謀之,仁以居之。”
清魏源《武林紀(jì)游》:“問君仁智性,可同魚鳥頑。”《廬山高效歐陽公體》:“大澤深山古性情,智仁坎箓分流峙。”
這些詩文從總體上揭示了山水作家的審美意向和理想。山水作家從仁智之樂出發(fā),重視在山水中陶冶情性。當(dāng)他們一旦發(fā)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相同相似之點(diǎn),便悠然神會,“竹柏之懷與神心渺遠(yuǎn),仁智之性共山水高深。”(《水經(jīng)·清水注》)人格美和自然美高度契合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