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全集《三才章第七》原文賞析與注解
三才章第七
【原文】
曾子曰:“甚哉[1]!孝之大也[2]。”
【譯文】
曾子說:“多么博大精深啊,孝道太偉大了!”
【注釋】
[1]甚哉:對“孝之大”的贊嘆語。甚,很,非常。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2]大:偉大,博大。
【解析】
曾子聽了孔子所講的五等孝道以后,贊美孝道的廣大。接著孔子又更進一步給他說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為政教,以教化世人。這也是儒家思想能夠被推崇和發揚的重要因素之一。
典例闡幽
孝的標準
中國在南北朝時期,寺廟非常多。因此,做和尚的也非常多,而做和尚就要剃發。中國的傳統觀念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在當時就發生過好幾次要不要剃發的辯論。認為不該剃的,是覺得佛教有悖中國的傳統孝道。雖然當時的辯論不光光是說應不應該剃發問題。但是卻因此而成為反對者最有力的一個證據。因為出家是一種回避隱居,這樣父母就沒人孝養了,君王也沒人去輔佐盡忠(忠是孝的另一種表現)了。
當然支持出家的人也有他們的辯論詞,或者說是佛門自己的看法辯解。梁釋僧佑編輯的《弘明集》中有這樣的論斷:傳統的孝道說割股療親是孝道,但是割股療親是很嚴重的毀傷行為,而剃發只能算是小兒科的毀傷行為。何以剃發就不孝,而割股療親卻是孝呢?
還有一個東漢的牟蓉替佛教徒剃發辯護。他寫的文章中說,有個齊國人在乘船過河的時候,他的父親掉到水里去了,齊人將父親救起來后,就將父親的頭倒過來,讓水從口中出來,這樣就救了父親。牟蓉以此為例說,齊人將他父親的頭倒過來是大不孝,但是,他救了父親的命,從這一點來說,齊人是對的。牟蓉就引用孔子的話說:“可與適道未可與?權所謂時與宜施者也。”意思是說是否合乎道理就不要講了,主要是看當時的具體情況,要因時因地制宜,不可死守規矩不知道變通。牟蓉以此來駁剃發不是不孝,很有說服力。問題是風俗習慣是沒多少道理可講的,從古以來人們認為,割股療傷是孝,而剃發是不孝。
李信換頭
以前有個叫李信的,從小就十分孝順長輩。38歲那年,半夜夢見小鬼來取命,把他帶到陰司依法處分。正好經過閻王面前,李信向閻王訴說道:“李信自小喪父,與老母相依為命。既然命已盡了,哪敢有什么違抗。只是老母年邁,李信死后,無人照看,但愿大王開恩,讓我死在母親之后。”
閻王問李信母親的壽命有多少,鬼使說:“有90歲,還有27年。”
閻王說:“只有27年,放李信回去吧。”
鬼使說:“像李信這樣的,天下不知有多少,今天若放了他,怕別人照例。”
閻王聽了有理,就仍判李信從死。
眾鬼使恨李信上訴,就馬上截了他的頭和手,扔在鍋里煮。正好閻王派人來,卻是要放李信回去,侍奉老母。鬼使對李信說:“你的頭和手已在鍋中煮壞了,沒法再撈起來,暫且借別人的頭和手,等見過閻王再來換好的頭和手,千萬不要就走了。現在事急,只能先給你胡人的頭和手了。”
李信一聽能回去,非常歡喜,見過閻王后就回去了,忘了去換好的頭和手。李信一夢醒來,頭和手都是胡人的,他十分煩惱,對妻子說:“你聽得出我的聲音嗎?”
妻子說:“聲音與平時一樣,沒什么變化呀。”
李信又說:“昨夜我夢見一樁怪事,你早上起來時,用被子把我頭臉罩住。要送飯來,就放在床前,出去時關好門,我自己會起來吃。”
到了早晨,妻子依從李信的話,用被子把他蓋好就走了。等到送飯來時,問李信道:
“有什么怪事?”說著就把被子掀開了,只見一個胡人睡在里面。妻子大驚,急忙告知婆婆。婆婆拿起棒槌就打李信的頭,絲毫不聽李信解釋。鄰里聽到聲音趕來,問出了什么事。李信才得以訴說詳情,他母親才知道眼前的是兒子,不由抱頭痛哭。
漢帝聽說了這件事,驚訝地說:“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這種事,雖然換了胡人的頭和手,但可見他的孝道,已通于神明了。”
于是就拜李信為孝義大夫,李信得以侍奉老母至終。
久病床前有孝媳
人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而久病不起的婆婆又能要求一個兒媳婦盡多少孝道呢。然而,長安區郭杜街道羊塬坊村五組村民王月英,卻用自己多年來的一言一行為人們講述了一個“久病床前有孝媳”的故事。
44歲的王月英,1988年嫁到羊塬坊村后,和婆婆生活在一起,丈夫上班,她在家種莊稼,公婆幫她照看小孩,一家人生活得美滿幸福。2004年春季,月英74歲的婆婆王玉芳因腦梗、心臟病,突然昏倒在家不省人事,家人急忙把她送往醫院,經過搶救,老人的性命保住了,卻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遺癥。
月英的丈夫在基層單位上班,工作繁忙,根本沒有時間照顧母親,而她的兒子當年又面臨中考,平時家里只有婆媳兩人,所以照顧婆婆的重任就義不容辭地落在了月英的肩頭。從此月英開始了白天上地干活,回家做飯洗衣,晚上照顧臥病婆婆的辛勞生活,一天也沒有耽誤。為不影響孩子上學和丈夫工作,臟活累活全由她承包,但從無一句怨言,也從沒有嫌棄過婆婆。
為了讓婆婆恢復得更快,她除了每天給婆婆服藥喂飯外,還給老人翻身擦背。婆婆僵硬的身體毫無知覺,但是月英還是硬攙扶著老人鼓勵她走路。為了使老人早日恢復語言表達能力,月英時常和婆婆拉家常,給婆婆念書念報,講一些笑話。老人,由于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有時大小便失禁,王月英不但沒有嫌棄而且更加精心照料,按時給老人整理梳洗,病床收拾得干干凈凈,讓老人生活得安逸舒適。老人有便秘的毛病,有時吃藥也沒有效果,為了減少她的痛苦,月英戴上手套,用手指將老人的大便摳出來。春夏秋冬,年復一年,功夫不負有心人,婆婆終于可以走路了,也可以和月英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
因為照顧老人又家務繁忙,雖然離娘家只有二里路,但是月英卻很少回娘家,為此娘家人沒少埋怨她,她總是笑著說明情況。
經過月英多年來的悉心照顧,現在老人雖然生活還不能自理,但七十多歲的王玉芳面色紅潤,頭腦清醒,心情開朗,幸福的笑容總是洋溢在她的臉龐,當鄉親夸她身體硬朗時,老人便高興地說:“我能活這么些年,能和你們說話,全憑我家月英,要不我早就見閻王爺了,她比我親閨女還親啊!”
【原文】
子曰:“夫孝,天之經[1]也,地之義[2]也,民之行[3]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4],則天之明[5],因地之利[6],以順天下[7],是以其教不肅而成[8],其政不嚴而治[9]。”
【譯文】
孔子說:“孝道,猶如天有它的規律一樣,日月星辰的更迭運行有著永恒不變的法則;猶如地有它的規律一樣,山川湖澤提供物產之利有著合乎道理的法則。孝道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是人民必須遵循的道德,人間永恒不變的法則。天地嚴格地按照它的規律運動,人民以它們為典范實行孝道。效法天上的日月星辰,遵循那不可變易的規律;憑借地上的山川湖澤,獲取賴以生存的便利,因勢利導地治理天下。因此,對人民的教化,不需要采用嚴肅的手段就能獲得成功;對人民的管理,不需要采用嚴厲的辦法就能治理得好。
【注釋】
[1]經:常規,原則,永恒不變的規律。
[2]義:對世道有益的正理,不變的道義。
[3]行:行為準則。
[4]民是則之:是,加強語氣的助詞。則,以·……為準則。之,借指孝。
[5]則天之明:取法上天的光明。
[6]因地之利:憑依大地的恩惠。
[7]以順天下:以,用來。順,理順,治理好。
[8]是以其教不肅而成:是以,因此。肅,嚴厲。成,完美地推行。
[9]其政不嚴而治:嚴,嚴刑峻法。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
【解析】
古代的人們最講究的就是“天人合一”,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順應天意,假如違背了天意,便會被視為“不祥”之兆。孝道就像天體運行一樣地順應著天意,它指導著人類一步步走向文明。
典例闡幽
中元節的由來
中國古代人認為佛教不講孝道,理由就是佛教把受之父母的身體發膚,頭發給剃光了。但是佛教也是講究孝道的。印度最為著名的阿育王曾經說過,“應該服從父親和母親,同樣也應該服從年長者”。這些話與《孝經》中的說教相似。
印度有一部《盂蘭盆經》,是印度佛教的經典之一,傳到中國后,有人將它比作印度的《孝經》,字數約800字,這點和孝經很相似。只不過孝經是分篇章以說理講孝。而《盂蘭盆經》整篇講了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通過勤奮修煉,取得了佛家的六神通。六神通之一是天眼通,就是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目連用練就的天眼看到了母親在地獄里受到惡鬼的折磨,瘦成了皮包骨頭,非常心痛。于是,目連趕緊施法術,送給母親吃的,母親雖然得到了吃的,但是當食物送到嘴邊的時候,食物馬上就變成了火炭,無法入口。目連見此情景,更是痛苦不堪,于是向釋迦牟尼求助,希望佛祖能夠告訴自己拯救母親的方法。佛祖告訴目連,辦法是有的,就是在七月十五(陰歷)這天,多預備一些百味飲食,放在盂蘭盆中,供養眾僧,這樣就可以借助眾僧的力量救出你母親。目連就照著做了,結果真的救出了母親。于是目連,就問佛祖,其他人是否也能夠這樣,集百味,施舍于眾僧,也能夠救出自己的母親呢?佛祖告訴目連任何其他人,只要他一心向佛,采取同樣的方法,一樣能夠救出自己的母親。可以看出,這部《盂蘭盆經》在勸人信佛的同時,教人盡孝。
《盂蘭盆經》傳到中國后,人們就把七月十五這天作為了一個節日:中元節(和正月十五、十月十五合稱三元)。到了這天,無論僧俗都會參加。活動有,做法事、還愿、答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等。
【原文】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1]也。是故先之以博愛[2],而民莫遺其親[3];陳之于德義[4]而民興行[5];先之以敬讓[6],而民不爭[7];導之以禮樂[8],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9]。”
【譯文】
先代的圣王看到通過教育可以感化人民,所以親自帶頭實行博愛,于是,就沒有人會遺棄自己的雙親;向人民講述德義,于是,人民覺悟了,就會主動地起來實行德義。先代的圣王親自帶頭,尊敬別人,謙恭讓人,于是,人民就不會互相爭斗搶奪;制定了禮儀和音樂,引導和教育人民,于是,人民就能和睦相處;向人民宣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人民能夠辨別好壞,就不會違犯禁令。
【注釋】
[1]化:使變善,使變好。
[2]先:以·……為先。
[3]遺:棄置不管,不予贍養。
[4]陳之于德義:陳,施行,宣揚。德義,倫理親情方面的道理。
[5]興行:興,感悟之后奮身而起。行,履行,實踐。
[6]先:同[2]。
[7]不爭:指不為獲得地位、錢財等而與他人相爭。
[8]導之以禮樂:導,循循善誘,因勢利導。禮樂,都是儒家制定的從外部規范人們行為方式,使之符合當時社會等級制度的手段方法。
[9]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示,講解,指明。好,美好的。惡,丑,丑惡。禁,道德禁忌,法律條令。
【解析】
道的本質,是順乎自然的規律,應乎民眾的心理。把孝道作為國君教化民眾的日常行為準則,不但可以使教化推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對于政治,也有莫大的益處。所以圣人告訴我們“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典例闡幽
賓客敬母
裴秀,字季彥,西晉河東聞喜人。父親裴潛曾經擔任三國曹魏時的尚書令。而裴秀也憑借自己的才華和才能,成為西晉的名臣,官拜尚書令,并且被封為濟川侯。裴秀從小就天資聰慧,博覽群書,八歲即能賦詩作文,人稱其有神童之目。而且,裴秀從小就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裴秀是小妾所生,其生母身份卑微,因此常常受到嫡母宣氏的歧視和虐待。有一次,家里大宴賓客,嫡母宣氏命裴秀生母給客人上菜,客人看到端菜的是裴秀生母后全都站了起來,并且全都對她行禮,接過她手里的菜不讓她再端。宣氏在屏風后面看到了這一幕,心中頓時明白這都是因為裴秀,于是感嘆道:“像她這樣卑微的身份而能受到賓客們如此的禮遇和尊敬,這都是因為秀兒的緣故啊!”從此以后宣氏再也沒有輕慢過裴秀的生母。
一個人顯赫的身份固然可以使人畏懼,但是高尚的品德和節操卻更加能夠令人敬佩。孝道是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思想和人格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個普通人的孝心可以感動身邊的人,而一個位高權重的人的孝心卻可以引導整個社會的正氣。
身在曹營心在漢
徐庶,字符直,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末潁川一代名士。歸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對于徐庶,因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其有精彩的描寫,中國人對他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書中許多情節雖與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薦諸葛,史籍卻有詳細的記載。
徐庶在少年時代,是一名遠近聞名的少年俠士。
他曾經殺死了當地一個豪門惡霸,為一位朋友報了家仇,自己卻不幸失手被擒。官府對徐庶進行了嚴酷審訊,徐庶出于江湖道義,始終不肯說出事情真相。又怕因此株連母親,盡管受盡酷刑,也不肯說出自己的姓名身份。老百姓感于徐庶行俠仗義,沒有一個人出面揭穿他的身份。后經徐庶的朋友上下打點,費盡周折,終于將其營救出獄。
徐庶為人忠厚誠懇、豁達大度,才識廣博、見解獨到,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很受劉備賞識,并委以重任。后來在一次戰爭中,劉備戰敗,徐庶的母親不幸被曹軍擄獲,并被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庶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他用手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本打算與您共圖王霸大業,但不幸老母被擄,方寸已亂,即使我留在將軍身邊也無濟于事,請將軍允許我辭別,北上侍養老母!”劉備雖然舍不得讓徐庶離開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離,更怕萬一徐母被害,自己會落下離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揮淚而別。
徐庶雖然離開了劉備,但是卻把更有才能的諸葛亮舉薦給了劉備,使他能夠大展宏圖,建立了蜀漢政權,而且徐庶并沒有背叛劉備,身在曹營心在漢,孝使他身不由己,但是也更堅定了他對劉備的忠誠和承諾。徐庶歸曹后未向曹操獻過一策。
【原文】
《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1]。”
【譯文】
《詩經》里說:“威嚴顯赫的太師尹氏啊,人民都在仰望著你啊!”
【注釋】
[1]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赫赫,聲威顯赫,很有氣派的樣子。師,指太師,是周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輔佐天子治理國家。尹,尹氏,周朝人,官太師。具,通“俱”,都。爾瞻,即瞻爾,注視你。
【解析】
前代的君王都非常清楚孝道的妙用,故此他們都以身作則,率先倡導。所以不論你是官大還是官小,就算你是一國之君,只要身體力行,也會受到民眾的愛戴與推崇。
典例闡幽
買肉孝父
馮玉祥將軍不僅是個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子。
舊社會當兵是個苦差事,當兵的經常發不上軍餉,逢五排十還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親念其年幼身弱,總想方設法給兒子湊幾個小錢,讓他買個燒餅充饑。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里日子艱難,父親又傷了腿,正需補補身子。但如果不要這錢,父親會生氣。于是他就把父親給的錢一個不花,攢了起來,過些天再把自己平時省下的一點餉錢湊在一起,到肉店買了二斤豬肉,請假回家給父親燒了鍋燜豬肉。父親見后頓時生疑,便質問這肉的來歷。馮玉祥深知父親的嚴厲,只好如實道來。聽后老父親一把拉過懂事的孩子,一句話也說不出,眼淚撲簌簌地掉了下來。
樊寮臥冰
樊寮是個非常孝順的人。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父親娶了新妻子后,樊寮像對待親生母親一樣侍奉他的后母。
后母長了個毒瘡,疼痛難忍,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樊寮為此愁腸糾結,心亂如麻。他衣冠不解地日日夜夜守候在母親身邊照料她。這樣過了一個多月,母親的病還沒有一點點好轉的跡象。而樊寮自己也憔悴得不成人樣,人們見到他都快認不出來了。
眼看著母親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樊寮打算請醫生用針灸給母親治療,但又怕針灸太痛,母親會承受不了,便用口在母親的瘡上吸吮。在吸出了幾大口膿血后,母親感覺稍微好了一些,晚上也睡得安穩了。
樊寮晚上夢見有一仙人對他的母親說:“只有吃鯉魚,你的瘡才會痊愈,以后還會無病無災延長壽命,不然你的死期就會很快到來。”
樊寮聽到這些話,又擔憂又恐懼,仰天長嘆說:“都是因為我不孝順,才使母親落到這個地步。十一月正是天寒地凍的時節,哪來的鯉魚呀!”
樊寮和母親抱頭痛哭了一陣,便告別母親出去找鯉魚了。他來到一個大湖邊,看到湖面上結起了厚厚的冰。樊寮越想越傷心,哭得好不凄慘。他對著天空大聲哭喊:“天啊!你如果哀憐我,就讓魚感應而出吧!如果你沒有這個神力,那就算了,我也不會怪你。”
樊寮想就這樣哭也不是辦法。于是他把外衣脫掉趴在冰上,想以身上的熱量來融化冰。趴了好久,身體都快凍僵了,冰還是沒有動靜,魚當然也沒出來。他又把里面的衣服也脫掉,赤體臥在冰上。
上天得知了他的孝行,便感召出兩條鯉魚。當樊寮臥在冰上奄奄一息的時候,這兩條鯉魚沖破了冰層跳到他面前來了。樊寮欣喜若狂,帶著魚飛奔回去給母親。母親吃了鯉魚,又敷了一些在瘡上,病很快就好了。
之后,母親活了很多年,直到110歲才去世。
愛比恨只多一筆
父母離婚后,他和妹妹跟了母親。父親搬出去,和那個叫李曉娟的女人一起離開了小城。
母親常常坐在家里,精神恍惚,單位領導替她打了病休報告。
長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時,他只恨自己長得不夠快。為了省幾個錢,他去很遠的郊外打荒草,再背進家門。母親的間歇性精神病發作了,他把淚往肚里咽了又咽,終于沒有哭出來。
他沒考大學,工廠子弟學校正在招老師,他居然考上了,做了體育老師。
后來,他結了婚,日子過得磕磕絆絆。就算母親犯了病,損壞了東西,妻子也不吭聲。他覺得,這就夠了。
日子剛過安穩,有一天,父親回來了,原來,那女人花光了他的錢,跟別人走了。父親說:好歹你是我兒子,有血緣關系。”
妻子說:“該養兒子時,不見你的影子;快要養老時,你就跑出來當爹。”
母親走過,拉住兒子的手,說:“讓他回來吧……”
兒子不吭聲,抽了一地的煙頭。末了,他問母親:“你真的不恨他?”既是問母親,又是問自己。
他去了父親居住的小屋。已是深秋,那里冰冷冰冷的,只有一張小床、一個小電爐、幾包方便面。
父親見到他,緊張得像一個孩子,說:“坐吧。”
他坐在床上,居然比父親高了一截。兩個人對著抽煙,很快,屋里煙霧繚繞。
后來,他站起來,走到門口,父親跟在后面。他說:“星期天,我來接你。”
他在離家很近的地方,給父親租了房,跑前跑后地忙著裝修,墻壁是他親自刷的,屋里的桌椅碗筷,都是他去買的,做這些事時,他好象不恨父親,居然有些欣喜。
妹妹來了,說:“哥,你想好了?”
他點點頭。
母親跟著父親生活,很久都沒犯病。他經常去,坐在小院里,很少說話。
他看到父親給母親梳頭,很輕很輕,掉的頭發,他一根根拾起來,放進一個小盒子里。
父親說:“老伴啊,葉子都掉光了,我們這兩棵老樹,就該走啦。”
母親微微一笑。
他站起身,他的心第一次變得寬廣了。
那天,他教鄰居的孩子寫字猛然發現,愛比恨只多一筆。就這么一筆,寫出的卻是人間的冰火兩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