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的總匯《墨子》
墨家思想的總匯《墨子》
《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相傳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學的重要史料。在古典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戰國初期,在宋國國都商丘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里,一個男孩出生了,父母給他取名叫墨翟。
墨翟少年時做過牧童,學過木工;作為貴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成人后,墨翟為了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便去拜訪天下名師,開始了各地游學的生活。那時候,他主要學習的是儒家經典。
在學習過程中,墨翟漸漸發現,儒家所講的思想內容都是一些華而不實的廢話。因此,他決定以“興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為己任,到處奔走,宣傳行義。
戰國時期的社會是“強之劫弱、眾之暴寡”,針對這一現實,墨翟認為這是因為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因此他提出了“兼愛非攻”的主張。墨翟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
墨翟的這套理論得到了來自社會底層的大批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的擁護,他們開始追隨墨翟,并尊稱他為墨子。墨子和其弟子便把這些人組成了墨家游俠集團。
這個集團有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他們統一穿短衣草鞋,并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如果誰違背了這些原則,輕則開除,重則處死。
這個組織還規定墨家學派的領袖稱為巨子,也作矩子,代代下傳。所有這個組織的人都必須服從巨子的指揮,哪怕是“赴火蹈刃”也要在所不惜。
剛開始的時候,墨子在各地聚眾講學,常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經過幾年的實踐,墨子深感要想“興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靠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必須組織更多的人為義獻身。
為了培養大批人才,墨子在30歲之前,創辦了歷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
當時的楚惠王為了把賢才墨子留在楚國,就打算以書社封墨子,墨子沒有接受。越王聽說這件事后,也打算以吳的500里之地封給墨子,墨子也沒有接受。
墨子認為做有利他人之事,并不意味著只利于他人而不利自己,事實上,在利他人的同時,也在利益自己。這個利益是相互的。因而決不可做犧牲他人的事情,因為犧牲他人利益的同時也其實上是在損害自己的利益。
墨子認為,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相互愛護,同時又能做到相互給予利益,就可以改變丑惡的時弊。
在對待人才上,墨子提倡“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
墨子著力強調君子修身的重要性。人在社會上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從修身做起,必須要鑄就高尚的品行,這才是一切事業的起點。
仁義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興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害,以此作為自己的事業。就也是說,君子要興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另外,針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墨子提出了節用節葬,認為君主、王公貴族都應像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
墨子反對剝削,崇尚勞動;反對以強欺弱,主張兼愛、非攻;反對儒家禮樂,主張節葬、節用;反對世卿世祿,主張尚賢、尚同。于是,在墨子晚年,儒墨齊名。在他去世后,墨家弟子仍“充滿天下”“不可勝數”。因此,戰國時期雖有諸子百家,但“儒墨顯學”則是百家之首。
墨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墨子言行的記錄成書,名為《墨子》。這是一部光彩奪目的巨著,是墨家學說的精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