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全集《就樓磨刀喻》譯文賞析
就樓磨刀喻
【原文】
昔有一人,貧窮困苦,為王作事。日月經久,身體羸[1]瘦。王見憐愍[2],賜一死駝。貧人得已,即便剝皮,嫌刀鈍故,求石欲磨。乃于樓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來下而剝。如是數數往來磨刀,后轉勞苦,憚[3]不能數上[4],懸駝上樓,就石磨刀。深為眾人之所嗤笑。
猶如愚人,毀破禁戒[5],多取錢財,以用修福,望得生天[6]。如懸駝上樓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注釋】
[1] 羸(léi):瘦。
[2] 憐愍:愍,同“憫”,憐憫,表示同情。
[3] 憚:畏懼、害怕。
[4] 數上:多次上下樓。
[5] 禁戒:佛門戒律,亦即不能違犯的律條。
[6] 生天:佛家指死后更生于最美好、清靜的境地,即天界。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十分貧困,他給國王當了多年的差使,弄得身體很瘦弱。國王見了以后,覺得他很可憐,就賞給他一頭死駱駝。這個窮人把駱駝送回家后,就動手剝駱駝皮。可是他嫌刀刃不鋒利,就到處找磨刀石來磨刀。后來在閣樓上找到了一塊磨刀石,將刀刃磨利后,下樓繼續剝皮。就這樣反復上樓去磨刀刃,弄得疲憊不堪,他擔心爬不動樓梯,干脆把駱駝吊上樓閣,挨著磨刀石磨刀。人們都嘲笑他的愚笨。
這就好比那些愚蠢的人,破壞清規戒律,用不正當手段牟取錢財,再用這些錢為自己謀福利,還渴望將來能夠得到升天的好報。這種行為正像為了磨刀的方便把駱駝吊上樓去,氣力花了不少,好處得到的卻不多。
【評析】
讀完這則寓言,我們不禁啞口失笑。這個愚人寧可上下樓來回地磨刀,甚至費九牛二虎之力把駱駝吊上樓去,也不換個思路,把磨刀石搬下來。其實,我們在想問題、做事情的時候,也往往會用最常用的思路、最習慣的思維,以致形成定式思維,出現走死胡同的情況。這時候,我們就應該考慮一下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條路,到底值不值得去走?或許你會發現,那是一條鉆牛角尖的路,目標是遙不可及的。
故事征引
學會打破自己的定式思維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一天,有位禪師把他的弟子們召集到一起,說有問題要考考大家,隨后寫下兩句話:“綿綿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說要讓弟子們互相參研,最后公布結果。
弟子們很是好奇地湊過來,看看究竟是個什么樣的題目,看完之后便紛紛議論了起來。
沒過一會兒,第一個弟子就說:“兩個人走在雨里,有一個人卻沒有淋到雨,那他一定是穿了雨衣。”
禪師對于這個解釋不予置評,只是緩緩地搖了搖頭。
第二個弟子接著說:“那天一定是局部陣雨,一邊下著雨,一邊沒下雨,雖然這種景觀不常見,但也有可能發生。所以他們走在雨地里,就會有一個淋不到雨,因為他恰好走在沒有下雨的這邊。”說完,他看了看禪師。
禪師仍然沉默不語。
這時候,第三個弟子便得意地說:“你們都說錯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陣雨都是亂猜。”他嗤之以鼻地繼續說道:“你們說的那些都太牽強了,其實道理很簡單,一定是有一個人走在屋檐下,所以才沒有淋到雨。”
說完,他便洋洋自得地準備接受禪師的贊賞。
禪師微笑著看了看他,然后對弟子們說:“你們都執著于‘不淋一人’這一點上,但卻偏偏是鉆了牛角尖。其實,所謂的‘不淋一人’,不就是兩個人都在淋雨嗎?”
弟子們一聽,頓時大徹大悟了。
打破常規才會別有洞天
一位著名的禪師,懂得許多人生的奧秘,所以他的弟子們總喜歡坐在周圍,聽師父講他們人生的奧秘。
禪師并沒有一開始就跟他的弟子講人生的奧秘所在,只是提問他們一些問題,他說:“你們有什么好的辦法能夠除掉曠野里的雜草呢?”
弟子們目瞪口呆,沒想到禪師會問這么簡單的問題。一個弟子搶著答道:“可以用鏟子把雜草全部鏟掉的。”
禪師聽完微笑地點了頭,沒有說話。
另一個弟子說:“放一把火就可以將曠野的雜草燒掉啊!”
禪師依然微笑,沉默不語。
第三個弟子說:“把石灰撒在草上也能鏟掉雜草的!”
禪師臉上還是那樣微微地笑,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第四個弟子接著說:“他們的方法都不行,那樣不能除掉的,都說斬草就要除根,所以我們必須把草根都挖出來。”
弟子們講完后,禪師說:“你們講得都很好,要不這樣吧,我們可以親身實踐一下,看到底誰的方法可行。你們看寺廟后面的那塊地,已經荒蕪很久了,雜草叢生。現在我將這塊地分成幾塊,你們每一個人,包括我在內,都將分得一小塊地。從明天起,你們就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雜草,而我也同樣運用我的方法。到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在寺廟后的那塊地相見吧。”弟子們都點頭表示同意。
第二年的這個時候,弟子們如約相聚在那塊地旁邊,他們之前用盡了各種方法都不能除去地上的雜草,早已放棄了這項任務,如今來相聚,只是為了看看禪師的方法是什么。
果然,他們看到禪師所處理的那塊地,已經不再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景象了,而是金燦燦的一片莊稼。
這時候,弟子們才領悟到:原來只有在雜草地里種上莊稼,那才是除去雜草的最好方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