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洛克,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羅維奇作品分析
【介紹】:
俄國象征主義*代表詩人、蘇聯革命詩歌的奠基者之一。
勃洛克生于彼得堡一個大學教授的家庭。家庭環境給年幼的勃洛克以藝術和學識的熏陶。勃洛克五歲時就開始練習寫作。晚些時候,他還和他的幾個姨表兄弟創辦了一個名叫《通報》的刊物,勃洛克一連三年擔任了這個刊物的編輯和撰稿人。1901年,他開始在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婦和費洛索福夫合辦的象征派刊物《新路》上發表詩作。有時也在《北方花朵》叢刊上發表作品。這時,他與俄國象征派作家們關系較密切;與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婦、符·索洛維約夫、安·別雷、符·皮亞斯特等人接觸較多。1904年他發表第一本詩集《美女詩章》(一譯《美女人詩集》),這是獻給他的妻子柳葆芙·德米特里耶夫娜——俄國著名化學家門捷列耶夫的女兒、俄國著名話劇演員的詩作。這之后,他曾三次出國,到過意大利、法國、德國、比利時和荷蘭等地。他是1905年俄國革命的支持者。1916年,他被征召入伍。十月革命后,他與舊象征派作家們日見疏遠。同高爾基的接近,對他的創作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他曾同馬雅可夫斯基一起出席在斯莫爾尼宮召開的文藝界知識分子代表會議。1918年參加高爾基倡立的世界文學出版委員會的工作。此后,他還任過大劇院管理局主席等職。1921年8月7日因心臟病復發而辭世。
勃洛克早期詩歌是象征主義的,他在《論俄國象征主義現狀》一文表露了他的象征主義文學觀:他主張神秘主義,主張用象征性的形象表現個人的主觀感象。1905年俄國革命,極大地改變了詩人創作的風貌,他的詩歌開始轉向社會題材。他說:“我把一生自覺地、絕不改變地獻給這一題材。”詩人十月革命后的詩作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描繪了大變動時代的生活畫卷,1918年創作的《十二個》是其代表作。勃洛克善于從都市的卑俗、熱鬧和雜沓中發現詩的要素,魯迅稱贊他是“都會詩人”。勃洛克的詩還善于使用象征性的形象表現一種主觀感受,善于使用隱喻以造成一種神秘的氣氛。他的作品還有詩集《飽漢》(1905)、《一九〇五》、《集會》(1905)、《白雪假面》(1907)、《抒情短詩》(1908)、《雪地》(1908)、《夜晚的時辰》(1911)、長詩《報應》(1910-1921)、《西徐亞人》(1918)、《野蠻人》(1918)《夜鶯的花園》。此外,他還有早期寫的劇本《馬戲班》、《玫瑰花和十字架》等。
勃洛克是俄羅斯現代詩歌的巨匠。高爾基稱他是“極端真誠的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稱贊他“對整個現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為蘇聯無產階級詩歌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