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特,塞繆爾作品分析
【介紹】:
愛爾蘭著名戲劇家、小說家,“荒誕派”*戲劇的重要奠基人。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
1906年4月13日,貝克特生于都柏林一猶太中產者家庭,父親是個測量暨核查員,母親是個虔誠的新教徒。貝克特在學生時代曾去巴黎游歷,并結識了僑居巴黎的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1927年,貝克特以優異成績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畢業。翌年,貝克特應聘為巴黎烏爾姆師范學院英文教師,直至1930年。1931年回都柏林,在三一學院教授法文,同時研究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哲學思想,獲得碩士學位。從1932年起,貝克特漫游歐洲,并給先鋒派雜志撰稿。因厭惡愛爾蘭的“神權政體、書報檢查”制度,三八年起定居巴黎。二次大戰中,貝克特參加了反納粹的秘密抵抗運動。因受蓋世太保追捕,逃到沃克呂斯的魯西榮村,并創作長篇小說《瓦特》(1944)。二次戰后,貝克特回到愛爾蘭為紅十字會工作。1945年秋,貝克特到法國圣洛的一個軍隊醫院中做盟軍翻譯。冬,到巴黎專門從事創作和翻譯工作。
貝克特在20年代末從事文學創作與翻譯活動。他寫過詩歌,如《婊子鏡》(1930),評論,如《論普魯斯特》(1931);小說,如《刺少踢多》(1933),《莫菲》(1938),同他人合作,把喬伊斯的一些作品譯成法文。以上可以說是貝克特創作的初期階段。從1945年開始,貝克特改用法文寫作,并進入他創作的第二個時期。作品主要有三部曲小說:《摩洛伊》(1951)、《馬洛納之死》(1951)、《無名的人》(1953)。其中,有的評論家把《摩洛伊》稱作是20世紀杰作之一。這些小說,表現出作者否定情節這一小說基本結構的反傳統性。貝克特此期的戲劇創作取得了突出成就?!兜却甓唷?sup>*(1953)是其成名作。1956年以后,貝克特的戲劇創作取得了更大收獲。主要有《劇終》(又譯作《最后一局》,1957)、《啞劇·Ⅰ》(1957)、《倒下的人們》(廣播劇,1957)、《論被廢棄的工作》(1957)、《最后一盤磁帶》(1958)、《尸骸》(1959)、《啞劇·Ⅱ》(1959)、《炭火》(廣播劇,1959)、《啊,美好的日子》*(1961)、《歌詞和樂譜》(1962)、《卡斯康多》(1963)、《喜劇》(1964)、《薄膜》(電視劇本,1965)、《迪斯·喬》(電視劇,1968),等等。其中,《炭火》在1959年意大利廣播劇匯演中得第二名;《倒下的人們》獲1963年阿爾貝·奧利維埃電視片最佳獎。《薄膜》在1965年威尼斯聯歡節演出時得青年評論獎,并同《啞劇·Ⅰ》一起獲1966年國際短片評獎委員會特別獎。貝克特以“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貧困中得到振奮”,并且他的戲劇“具有希臘悲劇的凈化作用”,而獲得196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貝克特的作品多表現在荒誕虛無、凄涼殘酷的世界上,人生是荒誕短暫、無聊空虛和毫無意義的主題。《等待戈多》中兩個流浪漢在鄉間土路上百無聊賴地等待戈多,表現了人生的荒誕虛無、凄涼殘酷、沒有價值和不可思議,就連上吊與否的權利也得要看戈多的?!栋。篮玫娜兆印分校粚戏驄D僅僅是以他們的習慣和本能,麻木不仁地維持他們的凄慘悲苦的生活,表現人生的空虛無聊、孤獨死亡。人物的贊美聲和嘻笑聲,表露出來的恰恰是濃烈的絕望,毫無價值可言。這正好迎合了二次戰后西方世界觀眾們深刻的精神危機。
貝克特的創作形成了強烈鮮明的獨特風格,他們取得的藝術成就已經得到舉世的公認。貝克特常常是制造充滿悲涼恐怖的舞臺背景,也總是選取極其簡單的布景、道具。一派末日的景象,埋人的土丘、枯黃的荒原、閉塞的斗室、昏暗的光線、腐臭熏天,與作品的主題融為一體。貝克特不看重傳統的情節和動作,他認為,“只有沒有情節、沒有動作的藝術才算得上是純正的藝術”。所以,劇中幾乎無情節可言,只有一些毫無意義的動作序列與前言不搭后語的對話以及絮絮不休的自言自語。貝克特主要是抓住小動作來表現人物內心空虛、窘困的狀況。把人物安排進口袋、壇子、垃圾箱中,或用土堆埋起來,來渲染悲劇氣氛。人物的語言往往言語支離,廢話連篇,荒謬悖理,形成一種幽默感,使悲劇中頗富于喜劇氣氛,這就是他用來表現人的孤獨感和人生的荒誕性的“悲喜劇”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