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得伶《死刑臺》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譚得伶
【作家簡介】欽吉茲·托列庫洛維奇·艾特瑪托夫(1928— )是享有盛名的前蘇聯吉爾吉斯作家。生于吉爾吉斯基洛夫區的舍克爾村。父親曾任州委書記,1937年遭到清洗。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1953年畢業于農學院。1956年進莫斯科高爾基文學院深造,畢業后成為專業作家。他來自民間,是在吉爾吉斯民間口頭文學的熏陶下長大的,又受俄羅斯古典文學和西方現代文學的影響,因而在藝術上別具一格。第一部中篇小說《面對面》(1957),描寫一位吉爾吉斯婦女在丈夫從前線開小差回來后復雜的內心斗爭和最后的決裂。成名作《查密利雅》(1958),敘述吉爾吉斯婦女查密利雅大膽沖破宗法制觀念的束縛,同青年達尼爾真誠相愛,爭取戀愛自由的故事。它和《我的包著紅頭巾的小白楊》、《駱駝眼》、《第一位老師》等中篇小說組成的《群山和草原的故事》(1962)獲1963年度列寧文學獎金。1963年發表了中篇《母親——大地》。1966年發表的中篇《永別了,古利薩雷》,以主人公塔納巴依坎坷多舛的一生與其愛馬古利薩雷的苦難命運相交織,揭示了吉爾吉斯現代社會生活的沖突和矛盾,提出了人與歷史、社會的重大命題。小說獲1968年蘇聯國家獎金。《白輪船》(1970),是一篇仿童話體小說。它通過一個小男孩的命運揭示現實生活中惡勢力的殘暴和囂張,表現了善與惡的沖突。力圖從哲學和道德的角度總結人類歷史,有明顯的象征意蘊。中篇《早仙鶴》(1975)和《花狗崖》(1976)著眼于對生活的哲理性概括和思考。在描寫手法上,則是現實與神話交融。1980年,他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一日長于百年》,這是作家創作達到新高度的標志,獲1983年蘇聯國家獎金。小說有兩條情節線索:一條敘述了鐵路工人葉吉蓋和卡贊加普的半生經歷和友誼,另一條把科學幻想因素引進小說。小說構思新穎,它通過民間傳說和科學幻想,把現在、過去和將來,把現實和幻想巧妙地結合起來,表現了在宇宙萬物之中,人是最重要和最寶貴的思想。作者將葉吉蓋放在各種事件的中心,通過他的遭遇和對世界的看法來反映時代的特征。“宇宙線索”也在小說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它使小說在結構上具有多層次性,擴大了敘事的規模,增加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作家通過這部小說提醒人們記住自己對地球的命運所負的責任。因此它被稱為“警世小說”。1986年,作家發表另一部長篇小說《死刑臺》(又譯《斷頭臺》),繼續從哲學和道德的角度進行探索。他的作品優美含蓄,深沉雋永,富于哲理,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一切使艾特瑪托夫成為前蘇聯當代文學、吉爾吉斯文學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
《死刑臺》,陳鋅、陳寶辰、谷興亞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
【內容提要】第一部 母狼阿克巴拉在窩里休息。一架直升飛機闖入寂靜的山區。飛機的轟隆聲引起一陣山崩,落下的石塊滾進狼窩。母狼感到腹中狼崽的騷動。公狼塔什柴納爾在一旁守護著它。這一對狼原來在莫尤庫姆大草原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一次,它們帶著頭胎生下的三只小狼去熟悉環境,來到一片發出怪味的草地,吸了這種氣味就會感到有醉意。兩只大狼吸足了怪味正在休息,三只小狼發現一個頭戴巴拿馬草帽、身穿游泳褲和球鞋的人在草叢中跑來跑去。這個人發現小狼后友好地向它們伸出雙手,小狼也想迎上去。這時,母狼阿克巴拉趕來向人撲去。不過它看到這個人并不想傷害小狼,就帶著公狼和小狼跑掉了。這是阿克巴拉一家與人的第一次相遇。
冬天,小狼長大了。母狼和公狼帶它們去捕捉羚羊。飛來了兩架直升飛機,不久又駛來了越野汽車。被直升飛機和越野汽車驅趕的羚羊群像潮水般沖了過來,阿克巴拉一家夾在羚羊群中拼命奔跑。結果三只小狼被踩死和被人們開槍打死。原來這是州里為了完成肉類生產計劃而組織的大規模圍獵。
傍晚,死里逃生的母狼和公狼回到了狼窩旁,看見那里停著一輛越野汽車。車旁有幾個圍獵羚羊的人。在堆滿死羚羊的汽車里躺著一位被捆住手腳的年輕人。他叫俄巴底亞,一個教堂職員的兒子,原先是神學校的優秀學生,因思考現代人與上帝的關系被教會視為異端,并被開除學籍。
這是俄巴底亞第二次到中亞來。他第一次來中亞是在五月份。那時他在共青團州報任編外記者。編輯部要他去一趟中亞,調查一種野生大麻(毒品)是通過哪些途徑進入蘇聯歐洲地區的青年中間的。俄巴底亞混進采集和私運大麻的販毒團伙,被編進一個三人小組。小組的另外兩個成員是20歲的彼得盧哈和16歲的遼尼亞。他們坐了幾天火車,來到莫尤庫姆荒原,很快就找到一片長滿大麻的地方。他們立即動手采摘大麻的花和葉,把它們在太陽下攤開、晾干。俄巴底亞吸進了大量大麻花粉,產生了幻覺,不覺離開了其他人。這時,他同母狼阿克巴拉及小狼相遇。即小說開頭寫的那一場景。后來俄巴底亞找到了彼得盧哈和遼尼亞,對他們說,他已親身體會了大麻的毒害,認為他們采摘大麻是在犯罪。俄巴底亞要他們向上帝和人們懺悔,彼得盧哈卻答道,在上帝和金錢之間,他們選擇金錢。
在指定時間,他們扛著塞滿大麻葉的背包,向鐵路線走去。
第二部 俄巴底亞在見到販毒團伙的頭目時對頭目說,他到中亞來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拯救販毒者。頭目稱他為白癡,并宣稱:“只有吸毒能給人以幸福、平和。”下午,他們爬上了一列貨車,販毒者在車廂內吸卷著大麻花粉的煙,而且勸俄巴底亞也吸。俄巴底亞將煙扔出車外,又將塞滿大麻的背囊扔出車外,還勸同伴們扔掉野生大麻,向上帝懺悔。惱怒的吸毒者們把他毒打一頓,然后把他扔出了車廂。俄巴底亞沒有呼救,他的表現像當年受難而死的耶穌。
俄巴底亞被拋出車廂后,昏了過去。在他的昏迷意識中展現了耶穌的故事:1000多年前,羅馬總督彼拉多在耶路撒冷審判耶穌。彼拉多要耶穌懺悔,耶穌說,他沒有什么可懺悔的,并說:“有一種善的力量,要獲得這種力量是很困難、復雜的。善行所需要的勇氣不比戰爭少。”最后彼拉多下令把耶穌押往禿山處死。
俄巴底亞在排水溝里躺了許久,雨水使他醒了過來。他被路人所救,來到火車站。他發現販毒團伙已被關押起來,只有頭目逃脫了。俄巴底亞渾身難受,但還想著幫助那些被捕的人。
在醫院治傷時,俄巴底亞遇到一位叫英卡的年輕女子,她在研究消滅大麻的科學方法。俄巴底亞這時才知道,正直的人們正在開展消滅大麻和消滅吸毒的斗爭。他倆有著共同的志趣,他想從道德方面努力以根除吸毒,她卻想用科學方法解決這一問題。他倆相愛了。俄巴底亞應英卡之約第二次來到中亞。英卡因故外出,俄巴底亞在等待英卡歸來的日子里被圍獵羚羊小組的頭頭發現。俄巴底亞為了擺脫孤獨與苦悶,他又缺錢用,就參加了圍獵羚羊的活動。這就回到了小說第一部描寫的使人驚心動魄的那一幕。對羚羊的血腥屠殺給俄巴底亞造成極為恐怖的印象。他要求圍獵小組立即停止屠殺,向上帝懺悔,洗清罪惡。結果他被打得遍體鱗傷,被捆起來扔在死羚羊堆上。最后,他的手腳被綁成十字形吊在一棵老鹽木上。俄巴底亞漸漸衰弱下去。次日清晨,母狼和公狼再次回到它們的狼窩旁,發現鹽木上吊著一個人。母狼本來想撲上去,但它認出這就是五月間和它的狼崽玩耍的那個善良的人。阿克巴拉沒有傷害俄巴底亞。他睜開眼說了最后一句話:“你來了……”
母狼和公狼離開莫尤庫姆荒草后,來到阿爾達什湖畔,產下第二胎小狼,共五只。但因開發礦藏修鐵路,必須把沿湖幾千公頃的蘆葦燒掉,五只小狼被燒死和淹死。這一對狼輾轉流浪了許久,最后來到伊塞克湖畔盆地,產下第三胎小狼,一共四只。
第三部 牧人巴扎爾拜為地質勘探隊當完向導后,在回家途中聽到狼崽的叫聲。他找到了狼窩和四只小狼。他想用大價錢賣給動物園,就把狼崽帶走了。阿克巴拉和公狼回家不見狼崽,循著氣味追趕巴扎爾拜。巴扎爾拜只好躲進波士頓領導的生產隊。波士頓是一位品德高尚、受人尊敬、有豐富生產經驗的隊長。他得知巴扎爾拜偷了狼崽,就去巴扎爾拜家,勸他把狼崽放了,否則老狼會傷害全區的生物,向人報復。巴扎爾拜非但不答應,反而誣蔑波士頓“寬恕狼,讓它們繁殖”,是“在反對現政權”。
兩只老狼在失去狼崽的當晚就在波士頓家的附近嗥叫。從此不再回狼窩,并瘋狂地傷害牲畜,向人進攻。波士頓夜不能寐,思考著自己走過的生活道路。巴扎爾拜卻整天泡在酒店里,用賣狼崽得來的錢飲酒作樂。
波士頓的父親是在衛國戰爭中犧牲的。波上頓從小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才智生活。他認為“牧民應有自己的土地,要讓牧民關心這塊土地”,“人應當像為自己工作那樣工作”。農場黨支部書記卻指責波士頓“在用可疑的建議擾亂人心”,甚至說他“鼓勵私有者的心理”。波士頓氣憤地同黨支書爭辯,認為黨不需要他這種什么也不干的人。
一天夜里,兩只老狼又在附近嗥叫了一夜。波士頓決定要誘殺它們。兩只老狼果然中了埋伏。波士頓對準來救母狼的公狼開槍,公狼中槍倒下,波士頓就地把它埋了。半夜阿克巴拉來到公狼的墳前,在那兒一直躺到天明。初夏,阿克巴拉對一切都冷漠了,只靠吃小動物度日,不再騷擾畜群。它一直思念自己在草原、湖邊和山區產下的幾胎幼崽,思念它忠實的伴侶塔什柴納爾。它以為狼崽還在波士頓家里,因而常常深夜去波士頓家附近轉悠,但已不再嗥叫了。初夏的一天,波士頓一家正在忙著搬遷去夏季放牧地的事。誰也沒有發現,波士頓一歲多的兒子肯杰什,一個十分可愛的男孩怎樣跑到了戶外。阿克巴拉迎了上來,孩子毫不害怕地同它玩耍。阿克巴拉思子心切,竟將孩子馱在背上,向山里跑去。
女鄰居發現后喊了起來。波士頓持槍追了出去。他喊道:“阿克巴拉!放下我兒子!我再也不碰你了!”說著向空中鳴槍三響,以警告母狼。但母狼不聽警告,波士頓對它連開兩槍。母狼倒下了。孩子的胸膛也被子彈擊穿。波士頓跑上前去,抱起兒子,他覺得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存在了。當他終于清醒過來時,他對著蒼天大喊:“你為什么,為什么要懲罰我?”波士頓回到家里,拿起槍騎馬來到巴扎爾拜家,對他說:“你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我自己來干掉你!”說完,他連放三槍,殺死了巴扎爾拜,然后牽著馬投案去了。他感到自己的末日已經來臨。
【作品鑒賞】《死刑臺》是艾特瑪托夫繼《一日長于百年》之后,對前蘇聯社會一系列重大問題和許多全球性問題進行緊張探索的結果。這里有亟待解決的前蘇聯經濟管理體制問題,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的問題、青少年教育問題、宗教信仰問題、社會道德風尚問題,還有涉及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環境保護、戰爭與和平,科技革命與精神道德價值問題,以及人類永恒的善與惡、罪與罰等問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死刑臺》第一次公開而深入地觸及了前蘇聯社會中的吸毒問題。總之,作者懷著沉重的憂思在小說中揭露了前蘇聯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和邪惡。作者認為,這是當今人類社會和蘇聯社會的痛點,通過對人的世界和動物世界的描寫,揭露了人性惡(人對人是狼,人比狼更兇狠)。
動物形象的塑造是艾特瑪托夫創作的一大特點。在《永別了,古利薩雷》、《白輪船》等作品中,艾特瑪托夫刻畫了有深刻思想內涵的動物形象。《死刑臺》更進了一步。貫串情節始終的是母狼阿克巴拉的形象。作者將一個狼家庭放在小說的中心,把這個狼的家庭的命運,狼的心理及悲慘遭遇寫得凄楚動人。動物世界的出現凝聚著作者對當今生態學問題和人道主義問題的深刻思考。在人們的印象中,狼通常是與兇殘狡詐連在一起的。但在《死刑臺》中,狼作為被損害的形象出現。狼一次次逃亡,它們的后代一次次慘遭殺害,天地之大,竟找不到這個狼家庭的立足之地。更為突出的是,在小說中,狼成了忠誠、寬容、正義的象征,成為評價人的善惡、美丑的尺度,而販毒者和圍獵者顯得比狼更兇殘,更像野獸。母狼阿克巴拉和公狼塔什柴納爾一家充滿了忠誠和和睦的氣氛。母狼在莫尤庫姆草原上第一次與俄巴底亞相遇時,本想猛撲過去,但發現俄巴底亞并無惡意,而是在同狼崽玩耍,就沒有傷害他。俄巴底亞最終是死在自己的同類人的手里。當他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時,他也沒有向殺人兇手求饒,卻喊出“快救救我,母狼”的呼聲,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然而,作者顯然還在為人性墮落已極的世界尋求出路,因此塑造了俄巴底亞和波士頓兩個正面人物形象,讓他們成為小說的核心人物。小說的中心是這兩個形象身上體現的呼喚人性、拯救人類的思想。俄巴底亞期望勸善能根治世界的罪惡,相信懺悔能使人自我完善。他勸毒品販子和圍獵者懺悔,但他們不接受他的思想,卻把他推向死刑臺。他的悲劇是耶穌悲劇的重演。理想主義者俄巴底亞是作者創造的“當代上帝”的藝術形象。在小說中,耶酥的故事穿插在俄巴底亞被販毒團伙扔出車廂、昏死過去之后,作者的敘述與俄巴底亞昏迷意識中出現的歷史和現實場景有機地交織在一起。這是有深刻寓意的。在俄巴底亞的意識中出現了耶穌受難前同彼拉多的對話。這場對話的核心是爭論什么是人類的最高真理。彼拉多認為,權力就是上帝和良心,世界秩序靠強權維持,人們只服從權力和財富。耶穌卻認為,真正的歷史是人性弘揚的歷史。導致世界末日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仇視。只有懺悔罪惡,實現精神上的自我完善,才能獲救。可見作者將俄巴底亞寫成了“當代上帝”。
如果說,俄巴底亞的形象中有不少理想化的成分,那么波士頓的形象則顯得更加真實感人,接近現實。他是誠實善良、勤勞正直的普通勞動者,敢作敢為的硬漢子,想通過同惡勢力作斗爭來實現善和正義的理想。他是俄巴底亞所夢想的人生價值和完美人性的體現。他本應享受幸福生活,但他的結局比俄巴底亞還要悲慘—親手打死了自己的愛子。波士頓無法喚醒巴扎爾拜的人性,也說明俄巴底亞的理想在現實中已破滅。在現實生活中,惡戰勝善。還有,波士頓的悲劇似乎是偶然的,其實包含著必然。因為人類是一個整體。正如俄巴底亞說的:“除了生與死之外,世上沒有孤立的命運,沒有彼此間完全隔絕的命運。”人類必然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惡有惡報,但付出代價的并非總是直接犯錯誤的人。厄運落在波士頓的頭上。如果要追尋厄運的根子,那么從巴扎爾拜的惡行應該追溯到莫尤庫姆草原的大屠殺。造成血腥屠殺的甚至不是偷獵者的貪欲,而是當地領導的決策。這場屠殺是動物世界的“末日”,同時奪去了善良的俄巴底亞的生命,也完全毀了波士頓一家。兩只狼的瘋狂報復象征著懲罰的力量。波士頓兒子的死象征著人類受到的最殘酷的懲罰,因為孩子象征著人類的未來。在小說中,耶穌死了,俄巴底亞死了,肯杰什死了,母狼和公狼也死了。這么多的悲劇和死亡。《死刑臺》是人生苦難的象征。世界末日已降臨在莫尤庫姆草原的動物界的頭上,難道果真會降臨在人類身上?生存還是毀滅,該是人類作出抉擇的時候了。從《白輪船》開始,艾特瑪托夫小說的憂患意識越來越明顯,悲劇氣氛一部比一部濃烈。他呼喚善良的人性,寫出當代人道主義意識的危機,這是作家思想中的矛盾,也是他創作的深刻之處。
艾特瑪托夫的作品往往突出一位主人公,通過平凡的生活和艱苦的環境,通過主人公同他人的關系和同時代的沖突,通過人物的內心感受和對事物的思索,深入開掘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構思新穎周密,小說常常由兩條或數條情節線索構成,結構形式不一,但它們的本質都一樣,即采用多條情節線索不僅僅是為了擴大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面,而且通過它們表達相同的哲理,從而強化哲理。總之艾特瑪托夫的創作豐富了當代文學的藝術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