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嘗按黜一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未嘗按黜一吏
【原典】
陳文惠①公堯佐,十典②大州,六為轉運使③,常以方嚴肅下,使人知畏而重犯法。至其過失,則多保佑之。故未嘗按黜(chù)④一下吏。
【注釋】
①陳文惠公堯佐:陳堯佐(963~1044),字希元,號知余子,閬州閬中(今四川閬中)人。北宋大臣、書畫家。太宗端拱元年(988)進士,宋仁宗時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太子太師致仕。仁宗慶歷四年(1044)卒,贈司空兼侍中,謚文惠。《宋史》卷二百八十四有傳。②典:主持,主管。③轉運使:宋太宗時,為削奪節度使的權力,于各路設轉運使,稱“某路諸州水陸轉運使”,其官衙稱“轉運使司”,俗稱“漕司”。轉運使除掌握一路或數路財賦外,還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宋真宗景德四年以前,轉運使職掌擴大實際上已成為一路之最高行政長官。④按黜(chù):查辦罷免。
【譯文】
陳堯佐做過十任大州的長官,六次出任轉運使,他經常以方正而嚴肅的態度對待部下,使人感到敬畏而意識到犯罪的嚴重后果。但是對于部下犯下的過失,卻多加保全護佑。所以不曾查辦罷免過一位下屬的官吏。
【延伸閱讀】
長官對待下屬,應該采用什么態度?嚴厲抑或寬容?這似乎是一個兩可的問題,因為無論是嚴厲還是寬容,我們都能找到對應的例子。司馬遷曾講到了漢代兩位名將,一個是帶兵寬松的李廣,一個是帶兵嚴厲的程不識:“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保ā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罚╇m然兩人殊途同歸,但以部下的感受論,李廣顯然更受歡迎,因為他更有人情味。司馬遷評論說:“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然而李廣畢竟是一個異數,他可以寬松簡易,因為他才華出眾,且得部下的真心,換作他人不見得能成。所以現實中,長官治理部下,選擇嚴厲的居多。因為嚴厲雖然刻板,卻能夠保證效果;寬容雖可拉近上下之間的關系,但卻會因模糊等級,缺乏紀律,最后誤人誤己。《周易》云:“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動,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保ā吨芤住は缔o下》)不過一味從嚴,未免讓人神經緊張而乏味。陳堯佐的做法不失為嚴中帶寬的善道。他選擇嚴厲,但是“寬待小過錯”,用人性的溫情來調和制度的冷漠,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不曾罷免過一位官吏”。應該說陳堯佐是標準的儒家君子,即外表嚴厲而內心溫和??组T弟子曾這樣評價老師:“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保ā墩撜Z·述而》)其意思可用子夏如下的話來解釋:“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一個理性的社會,或者一個理性的人,都不可能采用單一的姿態,單一的嚴厲或單一的寬容,都不會收獲好的效果。如果現實中長官必須嚴厲的話,也不妨效法陳堯佐,能夠“寬容小過”,以為這些嚴苛冷漠的理性之中,注入些許人性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