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緣與歸屬
【3382】血緣與歸屬
(〔加〕葉禮庭著,成起宏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4.8字,2017年8月第1版,48元)
△七個部分:導論——最后的避難所;[1]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2]德國;[3]烏克蘭;[4]魁北克;[5]庫爾德;[6]斯坦;[7]北愛爾蘭。
〇在戰(zhàn)爭、分裂、游行和恐怖襲擊的背后,作者看到一波洶涌的種族民族主義浪潮席卷了世界舞臺,血緣成為今天國際關系中的關鍵要素,而更符合社會現(xiàn)實的公民民族主義正遭受嚴峻挑戰(zhàn)。他說:“我是一個公民民族主義者,相信國家必須、公民有責捍衛(wèi)國家提供安全和權(quán)利的能力”。
〇弗洛伊德曾經(jīng)提出,兩個民族之間的實際差異越小,這種差異必定在他們的想象中顯得越大。
〇伊萬說鐵托:“他是一個政治家,你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〇過去,東德人在社會主義體制中狀況相對較好,給西德人提供了一個德意志自戀的機會。東德是最為成功的社會主義經(jīng)濟體,這個事實似乎證明,德意志的美德甚至勝過計劃經(jīng)濟之類的布爾什維克理論。換句話說,民族強于國家。
〇據(jù)說西塞羅很喜歡說不應該根據(jù)成就來評價一個人,而是應該根據(jù)他的某個目標而做的奮斗來判斷。
(2018年1月18日上午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