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唐揚州之盛》譯文與賞析
唐揚州之盛
唐揚州之盛
【原文】
唐世鹽鐵轉運使[1]在揚州,盡斡[2]利權,判官[3]多至數十人,商賈[4]如織。故諺稱“揚一益二”,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風十里珠簾”之句,張祜詩云:“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詩云:“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徐凝詩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其盛可知矣。自畢師鐸、孫儒之亂,蕩[5]為丘墟。楊行密復葺之,稍成壯藩,又毀于顯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注釋】
[1]鹽鐵轉運使:官名,負責鹽鐵管理與運輸。[2]斡(guǎn):通“管”,主管;掌管。[3]判官:唐宋地方長官的僚屬,佐理政事。[4]商賈:商人。商,流動經營的商人;賈,坐地經營的商人。[5]蕩:掃蕩變成。
【譯文】
唐朝時期,鹽鐵轉運使居住在揚州,他們全面掌管著那里的財政大權,判官多達幾十人,商人來來往往如穿梭。所以這才有了諺語“揚一益二”,說的就是天下最繁華昌盛的地方,揚州排名第一,而四川益州僅次于它。對于揚州的盛況,杜牧有:“春風十里珠簾”的詩句,張祜的詩說:“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王建的詩說:“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徐凝的詩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從這些詩句中,就可以想見當時繁盛的景象了。自從畢師鐸、孫儒發生戰亂,揚州就被掃蕩成廢墟了。楊行密曾經重建揚州,揚州漸漸變成了強大的藩鎮,但之后不久又在周顯德年間被燒毀了。我朝繼承太平已一百七十年,還趕不上唐朝的十分之一,如今真是讓人感到心酸啊!
【評析】
揚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地處長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西漢時,揚州的經濟就很發達。漢景帝時吳王劉濞造反,靠的就是揚州自主產鹽鑄幣的權力。隋朝時,由于大運河的開發,揚州居南北要沖之地,成為重要的經濟中心。唐代安史之亂之后,北方大規模遭到破壞,北人大批南下來到揚州,帶動了揚州的經濟發展,甚至超過了有“天府之國”美稱的四川。然而唐末黃巢起義,戰亂波及揚州。后周顯德年間,揚州左近又成為戰場,百年繁華毀于一旦。所謂“寧為太平犬,不做離亂人”,戰爭的危害,就在于對文明的毀滅,這才是讓人痛惜的。宋代以后,隨著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南侵,經濟中心實際上已經轉移到太湖流域,所以揚州的經濟難以恢復到以前的水平。不過“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杭州,應該不亞于隋唐時的揚州。到了清代,揚州在鹽商的帶動下,再次成為明星城市。所謂星移斗轉,滄海桑田,都是不可轉移的歷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