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中國:一個非正式制度在中國的起因
【3360】江湖中國:一個非正式制度在中國的起因
(于陽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4.8萬字,2016年1月第3版,48元)
△共8章:[1]體制外還有一個“體制”;[2]江湖是蛻化的“儒教”;[3]關系網;[4]人情制度;[5]面子秀場;[6]混世;[7]社會制度的演化;[8]中國之夢。
〇本書所說的“江湖”不限于狹義江湖:幫會或秘密社會,更涵蓋認同和實踐江湖規則的一般百姓,即被江湖化的社會。
〇江湖是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的“看不見的手”。江湖是中國構建現代化社會的一個難題。
〇儒教國家的特征:一是信奉家族主義,其結果訴求聚族而居、“多子多福”、人丁興旺;二是排斥技術創新、斥之“奇技淫巧”,結果農業技術徘徊,生產力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自春秋時期后,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人口增長與生產力停滯的矛盾逐漸激化,中國形成人滿為患、人地緊張的格局,聚族而居的儒教家庭社會開始解體,產生舉國流竄的游民大潮。在這股大潮之中,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結構:江湖社會。
〇中國自古在豪俠和商人之中就存在江湖基因。但作為一種系統化的社會結構,江湖萌芽發生在人滿為患初顯端倪的明中期,大約在公元16世紀前后。然后,經過300年的發育和人口大盤調整,至清乾隆退位后的19世紀初,隨著人口膨脹,江湖社會開始崛起、爆發。到20世紀初清末民初,江湖徹底顛覆正統秩序,成為中國的主導社會結構之一,從此中國開始全面江湖化的歷程。
〇古典中國的三大特征:[1]繁衍宗族(傳宗接代)的核心價值觀;[2]宗教組織形態;[3]禮教制度。而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現代社會三大特征是:[1]個人主義價值;[2]團體組織方式;[3]契約法律制度。江湖社會的社會結構三大元素則是:[1]“混世”和“痞子”價值觀;[2]團伙或者關系網組織;[3]江湖規矩組成的制度規范。
〇秘密社會、黑社會、私人關系網操縱的小型民間社會。以下五種傳統社會群體可稱江湖:[1]黑社會;[2]官場、生意場、軍閥圈;[3]商業流動人口;[4]關系圈;[5]以關系為核心的公眾社會。譬如,“闖蕩江湖”“重出江湖”“再戰江湖”代表的語義。
〇江湖社會六個歷史源頭:移民、盜匪、官場、商會、異教、游民。
〇陳勝、吳廣起義:法外結黨之肇始。劉、關、張:結義拜把子的鼻祖。
〇秘密教門四大先兆:五斗米道、太平道、彌勒教和白蓮教。
〇新中國成立后,江湖幫會被定性為“反革命”勢力,短短三年內被迅速鎮壓、鏟除,絕大部分幫會頭目被抓捕正法,組織被徹底搗毀。
〇17種人脈:親戚、朋友、同學、校友、街坊、鄰居、同事、師生、師徒、戰友、領導、部下、同鄉、同黨、干親、結拜、世交。
〇關系技巧14個字:拉、托、攀、套、做、捧、拍、拜、跟、認、串、應、培、襲。
〇傳統人情術語10種:做人情、講人情、送人情、求人情、托人情、欠人情、還人情、賣人情、留人情、走人情。基本人情規矩:主動講義氣;禮尚往來;過量償還;錯開時間;爭取債權;忌諱清算。
〇在中國,紅色代表吉利。送人的禮金都放在一個紅紙包內,以示祝賀。人情本身當然不是賄賂,而是一種江湖習俗文化。
〇做人越傳統,越講面子。“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
〇黑社會是指合法體制外的,擁有正式制度,以及以非法經濟活動為目的社會組織,其常見謀生手段是走私、販毒和收取“保護費”,而最具特征的方式是收取“保護費”,即俗稱的“吃地頭”。
〇經濟是政治和社會的基礎,是一切矛盾匯聚的源頭。
〇當朝廷愈益衰落,江湖愈益興起,地位終將倒置。
〇明清時,大約要4畝耕地養活一口人。
〇延續當中有變化,變化當中有延續。這延續,就是江湖傳統;這變化,就是現代化和法制化。
(2018年1月4日晚11:30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