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之中,忍字為上》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萬事之中,忍字為上
【原典】
唐光祿卿王守和①,未嘗與人有爭。嘗于案幾②間大書“忍”字,至于幃幌③之屬,以繡畫為之。明皇知其姓字非時④,引對⑤曰:“卿名守和,已知不爭。好書忍字,尤⑥見用心?!弊嘣唬骸俺悸剤远財?,剛則必折,萬事之中,‘忍’字為上。”帝曰:“善。”賜帛⑦以旌之。
【注釋】
①光祿卿:官名。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后掌膳食帳幕,唐以后始專司膳食。王守和:生平不詳。此事見載于五代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卷四,原題為“忍字”。②案幾:長桌子,也泛指桌子。③幃幌:帳子、帷幔等懸掛物。④明皇:唐玄宗李隆基。非時:不滿時政。⑤引對:指被皇帝召見問詢。⑥尤:特別。⑦帛:絲織品的總稱。
【譯文】
唐代光祿卿王守和,從不與人發生爭執,曾在書桌上寫了一個很大的“忍”字,幃帳之中也繡了“忍”字。唐明皇認為王守和的姓氏和名字好像是誹謗當時的政治,于是召見問道:“你的名字叫守和,已經知道你不喜歡爭斗;現在又喜歡寫‘忍’字,更看出了你的用心所在?!蓖跏睾突卮鹫f:“我聽說堅硬的東西容易被折斷,萬事之中,以忍為先。”唐明皇稱贊道:“好?!辈①p賜他錦帛以示表彰。
【延伸閱讀】
西漢大儒劉向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保ā缎滦颉るs事五》)這就是著名的“葉公好龍”。但凡那些嘴上說得很好的人,往往在行動上得不到踐行,口惠而實不至,言行相違對很多人來說,是真實存在的狀態。不單如此,按照心理學上的說法,人缺乏什么往往會刻意追求什么,所以才會有坊間常說的話,即自負的人其實就是自卑的人,而自卑的人往往表現得很自負。王守和處處書“忍”,大體也是如此。因為故事是這樣敘述的,即作者先下一“未嘗與人有爭”的論斷,然后才說王守和曾經有過“大書忍字”的生活細節。然而“不爭”與“書忍”,何者在先何者在后,意義卻大不相同。若“書忍”在前,則“未嘗與人爭”是“忍”的結果;若“未嘗與人爭”在前,則“書忍”就純屬多余,且毫無意義。所以我們有理由斷言,王守和應該是在社會上因為不忍吃了苦頭,所以才下定決心要“忍”。一如社會上很多年輕人,碰壁、挫折之后,也會在手臂上寫上大大的“忍”字。不過王守和的動靜更大,以至于驚動了皇帝,這大概是王守和始料未及的事。不過王守和的“忍”并非硬性沒來由的“忍”,他在老子哲學說中找到了理論依據,謙卑柔下,弱能勝強,本質都是忍。有意思的是,唐代的幾任君王都很推崇“忍”,如之前的太宗、高宗,以及此處的玄宗。或者在他們看來“忍”其實就是不爭,其根基就是老子哲學,而老子正是唐代官方極力宣揚的。所以唐代多“忍”者,或者也與上述時代背景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