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成毀有時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物成毀有時數
【原典】
魏國公韓琦鎮大名①日,有人獻玉杯二只,曰:“耕者入壞冢②而得之,表里無瑕可指,絕寶也。”公以白金答之。尤為寶玩,每開宴召客,特設一桌,覆以錦衣,置玉杯其上。一日召漕使③,且將用之酌酒勸坐客,俄為一吏誤觸倒,玉杯俱碎,坐客皆愕然④,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動,笑謂坐客曰:“凡物之成毀,亦自有時數。”俄顧⑤吏,曰:“汝誤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嘆服公寬厚之德不已。
【注釋】
①大名:大名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②壞冢:損壞塌陷的墳。③漕使:負責漕運的官員。④愕然:吃驚的樣子。⑤顧:回頭看。
【譯文】
魏國公韓琦在鎮守大名府時,有人獻上兩只玉杯,說:“這是種田的人在塌陷的墳中找到的,里外都沒有瑕疵,是絕世之寶。”韓琦用白金酬謝獻杯的人。韓琦對玉杯十分喜愛,每逢設宴招待客人,他都會特別擺一張桌子,上面鋪上錦緞,將玉杯放在上面。有一天,招待管理水運的官吏,準備用這兩只玉杯裝酒,款待客人。不久,一位侍卒不小心撞倒了桌子,兩只玉杯都被摔碎了。客人們都驚呆了,那位侍卒也伏在地上等候懲罰。韓琦臉色不變,笑著對客人們說:“任何物品的出現和毀壞,都有一定的定數。”過了一會兒,韓琦回頭對那位侍卒說:“你是失誤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過錯呢?”客人都對韓琦寬厚的德行和度量佩服不已。
【延伸閱讀】
人都有愛美愛好的本能,對于出色的東西,見到了往往會心向往之,得到了通常會寶玩秘藏。這些都尋常得見,屬于人之常情。德高望重的魏國公,也有人俗的一面,他見到了別人獻送的精美玉杯,也珍愛寶玩,將其視為貴重之物,待以出格的禮遇。他不像有些官員,面對寶物,十分排斥,將其視為尤物,避之猶恐不及。鄭國的執政子產就屬于這樣的人。國人得到了一塊美玉,擔心私藏惹禍,出于對國相的崇敬,就獻給子產。子產請人將玉琢磨之后,送還了本人。子產的回絕雖然廉潔,但顯得過于嚴肅;相比之下,韓琦的愛寶雖然世俗,卻充滿了人間煙火氣。不過韓琦的高明,既不在于對得到古玩的用情,也不在于對失去古玩的超然,甚至也不在于對部下過錯的寬容,而在于他能夠給出得體的寬慰說辭,讓對方能夠自在無愧地忘記過錯,體面從容地下臺。設想當時韓琦只是對事情一笑了之,雖然也可以展示他的寬容大度,但卻少了一種真誠和淡然。韓琦將珍貴的玉杯無意間被毀,解釋為“時數”,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天意”。如果“凡事都有天意,凡事都是命定”的話,玉杯的損毀也就應淡然處之,所謂“該來的都要來,該走的自會走”,又何怒之有呢?正如莊子的妻子離世,別人都在傷心悲戚的時候,他卻坐在地上鼓盆而歌,他的解釋是,生死都是自然的,有什么好難過的呢?古人在事情無法逆轉的時候,都會將不幸的原因歸結為天意: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的孔子,說“天亡我,非戰之罪”的項羽,雖不見得都是真心話,但也顯出了悲壯和超然,韓琦的“自有時數”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