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義作品分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流行于西歐各國藝術中的流派和藝術方法。印象主義是在自然主義和唯美主義基礎上形成的,主張藝術表現和渲染瞬間獲得的印象和感受,而不必作細節的逼真描寫和留給人清晰的形象,追求的是形式、輪廓、色彩的朦朧不確定性,讓藝術家憑著其主觀認識去觀察世界,以變幻無常的感覺和感受來從事創作。
印象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方法,最初產生于19世紀法國美術界。1874年,巴黎舉辦“無名畫家展覽會”。展覽會,遭到一些論者的非難:嘲諷莫奈一幅《日出印象》的油畫,稱其為印象主義繪畫,后來“印象主義畫派”便被人們沿用下來。
印象主義繪畫,影響到其他藝術領域。印象主義音樂流派代表為德彪西、拉維爾、斯克里亞賓。印象主義戲劇流派的主要作家則是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爾等。印象主義創作手法及神秘朦朧情調,對歐美各國的音樂和戲劇創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印象主義作為一種藝術風格在19世紀末進入文學領域。一些觀點不同而風格又各異的作家,而對印象主義這一風格,覺得它能拓寬觀察世界的視覺和擴大語言的描寫力度,作家可以隨著內心獲取的印象和感受,側重美的藝術形式,在注重自然和人的感覺印象中,間接地暗示出它自身蘊涵著的深刻思想,從而使作品洋溢一股奪目色彩和新鮮感。
20世紀初,印象主義風格產生了異變。斯蒂文森和康拉德發展了印象主義風格的異國情調和色彩。熱帶的山水植被、風俗人情,深奧莫測的自然偉力,這一切,均成了印象主義者表達強烈印象的理想題材。后來直至毛姆等人,所謂“南國”題材始終受到這種風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