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全集《雇倩瓦師喻》譯文賞析
雇倩瓦師喻
【原文】
昔有婆羅門師,欲作大會[1],語弟子言:“我須瓦器,以供會用。汝可為我雇倩[2]瓦師,詣市覓之。”時彼弟子,往瓦師家。時有一人,驢負瓦器,至市欲賣。須臾之間,驢盡破之。還來家中,啼哭懊惱。弟子見已,而問之言:“何以悲嘆懊惱如是?”其人答言:“我為方便[3],勤苦積年,始得成器,詣市欲賣。此弊惡驢,須臾之頃,盡破我器,是故懊惱。”不時弟子,見聞是已,歡喜而言:“此驢乃是佳物,久時所作,須臾能破,我今當買此驢。”瓦師歡喜,即便賣與。乘來歸家,師問之言:“汝何以不得瓦師將來[4],用是驢為?”弟子答言:“此驢勝于瓦師,瓦師久時所作瓦器,少時[5]能破。”時師語言:“汝大愚癡,無有智慧。此驢今者,適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雖千百年受人供養,都無報償,常為損害,終不為益。背恩之人,亦復如是。
【注釋】
[1] 大會:較大規模的宗教法會。
[2] 倩:請求別人為自己做事。
[3] 方便:這里是維持生計的意思。
[4] 將來:領來、帶走。
[5] 少時:頃刻、瞬間。
【譯文】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法師,想召開一個大法會,便對他的一個弟子說:“我需要一些瓦制器皿來供法會使用,你去給我雇一位做陶器的師傅來,你要到集市上去尋找。”于是他的弟子就到瓦師家去了。這時瓦師正趕著一頭驢子,驢背上馱著陶器,到集上去賣,但不一會兒工夫,那頭驢子就將背上所馱的瓦器給摔碎了。這個人回到家中,痛哭流涕,十分懊惱。這個弟子見了,就問他:“你為什么如此傷心煩惱啊?”那個人回答:“我為了制作這些瓦器,辛辛苦苦干了很多年,這才做成了這些瓦器,本想到集市上將它們賣掉,不料這可惡的驢子一下子全給摔碎了,所以我才如此煩惱啊!”這個弟子聽完他說的話,十分高興,他想道:“這頭驢子可是個好玩意兒,經過很長時間制作出來的瓦器,它一會兒工夫就能將其全部打破,我現在就要買下這頭驢子。”瓦師聽說有人要買他的驢,心里十分高興,立即就將毛驢賣給了婆羅門弟子。這個弟子騎著驢回到了家中,婆羅門師問他:“你怎么沒把瓦師找來?騎這頭驢子來干什么?”弟子回答說:“這頭驢子的本領要勝過瓦師,瓦師花很長時間做成的瓦器,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將其全部打破。”當時婆羅門師說:“你真是愚癡之極,沒有一點智慧。這頭驢子現在是能摔碎瓦器,但是即使給它一百年的時間,它也造不出一件瓦器啊。”
世間的人也是這樣。千百年來,他們一直受到別人供養,但都不曾回報補償,而且還經常做一些傷害人的事,始終不做有益于別人的事。忘恩負義的人正是這樣。
【評析】
從故事中弟子的行為來看,法師明明交代他去找做瓦器的師傅來,他卻牽來了砸瓦器的驢子,做事不清楚目的,不知道根本,南轅北轍,真是愚昧之極;從佛理教義來看,他諷刺了那些忘恩負義、不知恩圖報之人。故事中的那頭驢子,主人供養它多年,它卻把主人的瓦器都砸碎了。這讓我們聯想到現實中的有些人,不懂得感恩而被社會所鄙視。人就活這一生,應該懂得感恩。更應該把報答之舉付諸實施。
故事征引
一份面包換得一顆真心
從前,有一個家境很不錯的佛教徒,在誦讀佛經之余還對制作面包有一定研究,他是佛教徒中唯一的面包師。他心地善良,只要聽到別人有困難,他都會第一個前去幫忙。
正碰上有一年鬧饑荒,許多人都在忍受著饑腸轆轆的痛苦。他又大發善心,可是又不可能幫到所有人,于是他就把城里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塊兒,然后拿出一個盛有面包的籃子,對他們說:“這個籃子里面的面包你們每人拿一個。在佛祖還沒有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從這里拿走一個面包。”
話剛說完,這些饑餓的孩子就一窩蜂地涌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還大聲地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可是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面包師說聲謝謝就走開了。
在這堆孩子中,有一個女孩卻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而只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之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籃子里最小的一個面包拿起來。她也沒有急于離去,而是向面包師表示了感謝,并親吻了面包師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師又把盛面包的籃子放到孩子們的面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而這個羞怯、可憐的小女孩依舊站在旁邊等其他孩子拿完,到最后只得到一個比第一次還小一半的面包。她再次向面包師表示謝意,然后才回家。回到家后,媽媽切開面包,居然從里面掉出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
媽媽驚奇地叫道:“你趕緊把錢給人家送回去,一定是他們揉面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小女孩在媽媽的催促下趕緊去找面包師。
當小女孩把媽媽的話告訴面包師的時候,面包師面帶笑容地說:“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面包里的,這些銀幣是我獎勵你的,希望你永遠保持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屬于你的。”
小女孩激動地跑回家,把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告訴了媽媽。媽媽撫摸著她的頭說:“孩子,這是你的感恩之心換來的回報,一定要珍惜。”小女孩似乎明白了什么,使勁地點了點頭。
要懂得感恩
從前有一個大富翁,看著他在鎮上蓋的房子快要落成了,心里高興極了。于是大宴賓客,邀請了好多人,老和尚和小沙彌也受到邀請。
這時候,小沙彌看見平時高傲自大的富翁,居然會那么熱情地招呼蓋房子的叔叔們,而對自己的兒子十分冷淡。
小沙彌不解地問老和尚:“師父!為什么富翁要對那些蓋房子的叔叔那么親切呢?”
老和尚摸摸小沙彌的頭,只是大笑,沒有回答。
在老和尚和小沙彌回程的路上,他們必須要經過一座橋才能到家。看著橋下湍急的流水,師徒二人小心翼翼地走過這座橋。過了橋之后,老和尚便對著橋禮拜。
小和尚又不解地問他:“師父!這里沒有佛,也沒有別人,您這是在拜誰呢?”
“我在感謝造這座橋的人,感謝他們辛苦地造橋,這樣我們才能夠順利地渡過這條河。既然我們接受了別人的恩惠,就應當要懂得報答別人。”
“現在我明白了,因為要心存感恩,所以大富翁才會對蓋房子的叔叔那么好。”
“對!這就是所謂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只有懂得了感恩,才能創造更加富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