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約瑟夫·康拉德
【4807】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約瑟夫·康拉德
(〔美〕馬婭·亞桑諾夫著,金國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9萬字,2018年11月第1版,78元)
△4部分(12章):①國家;②海洋;③文明;④帝國。
〇沒有家,沒有國;出發(fā)地;在陌生人中間。隨波逐流;步入蒸汽輪船的世界;當船兒辜負了你。心心相印;黑暗角落;白種野人。一個新世界;物質(zhì)利益;不管這世上的人喜不喜歡。
〇這本書以約瑟夫·康拉德的傳記形式出現(xiàn),但實際上是通過康拉德,由作者講述著世界史的一整個階段。是一部引人深思、富有同情心、精彩絕倫的作品。
〇康拉德于1857年出生在今天烏克蘭境內(nèi)的一戶波蘭家庭,16歲那年他離開了這塊被內(nèi)陸包圍的歐洲中心地帶前去當一名水手。接下來的20年里,在他尚未發(fā)表作品之前都一直是專職的海員,曾航行至加勒比海、東南亞、澳大利亞和非洲。這些出海經(jīng)歷為其以后的小說提供了豐富靈感,以至于人們常常稱他為“海洋文學作家”。
〇歷史猶如對當下的治療,使其追根溯源。“全球化”一詞于20世紀80年代才流行起來,因此人們很容易認為大多數(shù)與之相關的事物均屬于當時或以后的,譬如互為依托的經(jīng)濟、開放的邊界、多樣化的種族和網(wǎng)格化的人口結(jié)構(gòu)、國際化的慣例準則、共享化的文化參照點。
〇任何人都可以變成野蠻人,任何地方都會走向黑暗。
〇按康拉德的話說,這場戰(zhàn)爭讓波蘭陷入了困境,夾在“俄國的原始野蠻”和“德國膚淺且難以忍受的所謂文明”之間。
〇康拉德曾有過著名的論斷,稱藝術家的目標就是“用書面語言的力量來讓你聽得見、感覺得到——特別是看得見”。
〇“辛勞過后則休憩,破浪過后方歸岸,爭戰(zhàn)過后得安閑,生存過后而善終,是所至頌”。
〇“孤寂之下的寫作幾乎與海上行船一樣偉大”。
(2020年6月27日夜11:20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