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幸福
【4264】持續的幸福
(〔美〕馬丁·塞利格曼著,趙昱鯤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3.2萬字,2012年11月第1版,49.9元)
兩部分:1.如何讓幸福長久:[1]重新思考幸福:幸福2.0;[2]不反彈的幸福:有效的積極心理練習;[3]幸福可以持續改善:打破65%的極限;[4]接受幸福的感召:從蓋洛普主管到《幸存者》的獲勝者。2.用積極鑄就幸福的社會:[5]幸福是教育的本質:積極的學習力;[6]幸福離不開成就:成就公式;[7]幸福是一種戰斗力:積極鑄就力量;[8]幸福是怎樣煉成的:將創傷轉變為成長;[9]幸福由內而外:健康決定幸福,還是幸福決定健康;[10]為幸福而服務:積極的政治與經濟。
這本書闡釋了如何以掌控PERMA的5個元素來贏得幸福:積極的情緒、全心的投入、良好的人際關系、意義與目的,以及成就。
幸福是一種持續的戰斗力。
泰勒斯認為,萬物都是水。亞里士多德認為,所有的人類活動都是為了獲得幸福。尼采認為,所有的人類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權力。弗洛伊德認為,所有的人類活動都是為了避免焦慮。
真正有用的公眾政策衡量標準應該既有主觀成分,也有客觀成分,包括積極情緒、投入、意義、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積極的成就。
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蓬勃人生。
到目前為止,所有藥物和絕大部分心理治療都只是治標,是像化妝術一樣的障眼法。做到最好不過是65%而已。積極的介入有可能打破65%的極限,超越治標的癥狀消除,朝向治愈前進。
消除痛苦不是全部,更要幸福。
尼采:“那些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促進創傷后成長的5個要素:[1]認識到創傷后信念的崩塌是正常反應;[2]減少焦慮和強迫性的想法;[3]講出創傷經歷;[4]描述創傷后積極的改變;[5]總結因創傷而產生的更加堅強、更加無懼挑戰的人生原則和立場。
建立心理復原力,建立性格優勢,建立強有力的人際關系。
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憲章序言: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以及社會關系上的全面良好狀況,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
樂觀保護了人們的健康,而悲觀則具有傷害作用。
和平、富饒、健康、和諧。
好奇心,對世界的興趣;喜愛學習;判斷力、判斷性思維、思想開放;創造性、實用智慧、街頭智慧;社會智慧、個人智慧、情商;洞察力。→智慧與知識。勇氣:勇敢、毅力、正直。仁愛:仁慈、愛。正義:公民精神、公平、領導力。節制:自我控制、謹慎、謙虛。精神卓越:美感、感恩、希望、靈性、寬恕、幽默、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