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秦漢兵法·大戴禮記》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秦漢兵法·大戴禮記》原文鑒賞
[原文] (節選)
主 言
孔子曰:“吾語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雖有國焉,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是故昔者明主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雖守不固;三至不行,雖征不服。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沖乎千里之外; 其征也,衽席之上還師。……”
孔子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者也;所謂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選天下之至良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于愛人,知者莫大于知賢,政者莫大于官賢。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拱而俟,然后可以征。明主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彼廢道而不行,然后誅其君,致其征,吊其民而不奪其財也。故曰明主之征也,猶時雨也,至則民說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衽席之上乎還師。”
文王官人
……九曰取猛毅而度斷者:此之謂九用也。……猛毅而度斷者,使是治軍事為邊境。
用 兵
公曰:“用兵者,其由不祥乎?”
子曰:“胡為其不祥也。圣人之用兵也,以禁殘止暴于天下也。及后世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危國家也。”
公曰:“古之戎兵,何世安起?”
子曰:“傷害之生久矣,與民皆生。”
公曰:“蚩尤作兵與?”
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厥身。蚩尤惛欲而無厭者也,何器之能作?蜂蠆挾螯而生,見害而校,以衛厥身者也。人生有喜怒,故兵之作,與民皆生。圣人利用而弭之,亂人興之喪厥身。”
朝 事
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也。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盡之于禮,則內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
是故諸侯附于德、服于義則天下太平。古者,天子為諸侯不行禮義,不修法度,不附于德,不服于義,故使射人以射禮選其德行,職方氏、大行人以其治國,選其能功。諸侯之得失治亂定,然后明九命之賞以勸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尚有不附于德、不服于義者,則使掌交說之,故諸侯莫不附于德、服于義者。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政之法也。
[鑒賞]
《大戴禮記》,又稱《大戴禮》、《大戴記》。相傳是西漢戴德編纂。戴德,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字延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任統都王(劉囂)太傅。與侄兒戴圣同學《禮》于后蒼。宣帝時,曾立為博士。因是《禮記》編者戴圣的叔父,所以后人尊稱“大戴”。原書85篇,今本殘缺,現存39篇,大抵是戰國時代的著作,也有秦漢間人的補綴。性質和《禮記》相近,主要記錄了先秦時代的古禮和儒家學者關于禮儀的論述。是一部研究古代社會情況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的資料匯編。
《大戴禮記》同其它經典著作一樣,存在著許多儒家治軍思想。本書選錄了從《主言》、《文王官人》、《用兵》、《朝事》4篇中的用兵言論,可以清楚地看出《大戴禮記》所體現的軍事思想。
一、強調經國治軍要“內修七教,外行三至”
《主言》篇指出:“吾語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雖有國焉,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是故昔者明主內修七教,外行三至。”這里說的“七教三至”也就是國君經國治軍的七項內容和三項原則。即“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悅),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做到了這些,就可以守必固,戰必勝。其它還有要求統治者具備至仁、至智、至明,認為這是進行征伐的基礎。并從而指出明主的征伐,應該遵循“誅其君,吊其民,而不奪其財”的基本方針。這些,都是儒家關于征戰的傳統觀點,但在論述中又有所充實和發展。
二、提出了選用軍事人才的標準
軍事指揮人才的重要,已為歷次戰爭所證實。聰明的軍事指揮員,可以依據戰爭這個大舞臺,導演出許多有聲有色氣勢宏大的活劇來。《文王官人》篇指出了選用軍事人才的一條標準:“猛毅而度斷者,使是治軍事為邊境。”剛猛果決,而又能依照法度辦事的人,就派他去治理軍事和整頓邊防。這句話,顯然是對春秋戰國時代戰爭用人經驗的高度概括總結,是完全可取的。
三、論證了“用兵”的原由和性質
《用兵》篇以魯哀公和孔子問答的形式,回答了“用兵”的一些問題。首先闡明了兵本身沒有“祥”或“不祥”的問題。圣人用兵來禁殘止暴,是好事;惡人用兵來殺人危國,是壞事。所以,抽象地說兵是“不祥”之物,是不對的,其次說明“兵器不是某個人發明的,而是有了人類就有了兵器。兵器的使用,是人性決定的:人有喜有怒,怒則爭,爭則用兵(正如蜂蠆的毒針與生俱來一樣)。文章的作者把制兵和用兵看成是一種社會現象,這一點是可取的。最后提倡從積極的方面用兵,同時又對濫用兵戎的現象提出警告:“圣人利用而弭之,亂人興之喪厥身。”圣人利用兵械可以平息爭斗,而亂人興起兵爭只會喪失生命。
四、反映了力求用“禮”來制約“兵”的愿望
儒家學者主張“禮”治的觀念,在治軍上也有體現。《朝事》篇說:“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也。”就是說天子用“敬讓”來教育熏陶諸侯,諸侯用“教讓”來約束端正自己,就可以上下不相陵,彼此不相侵。《朝事》篇還提出:“故使射人以射禮選其德行,職方氏、大行人以其治國,選其能功。諸侯之得失治亂定,然后明九命之賞以勸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就是說,天子可以派射人通過射禮來考察諸侯德行高下,并用九種賞賜的辦法來激勵他們,用九種懲罰的辦法來震懾他們。這些都是以“禮”的辦法達到“兵不用而諸侯自為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