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要義
【4348】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2.5萬字,2018年10月第1版,65元)
14章:[1]緒論;[2]從中國人的家說起;[3]集團生活的西方人;[4]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5]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6]以道德代宗教;[7]理性——人類的特征;[8]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9]中國是否一國家;[10]治道與治世;[11]循環于一治一亂而無革命;[12]人類文化之早熟;[13]文化早熟后之中國;[14]結論。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改造運動者,生于北京,原籍廣西桂林。主要著作《印度哲學概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東方學術概觀》等。
三大特征:廣土眾民;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歷史長久,并世中莫與之比。
自私自利、勤儉、愛講禮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舊、馬虎(模糊)、堅忍與殘忍、韌性及彈性、圓熟老到。
必要可以強迫人勤勞,但要閑暇才可以引起人的發明。
民主制度,團體中各個份子從不自覺漸有了自覺,從被動漸轉入主動;團體于是乃不能不尊重其個人自由,并以團體公事付之公決。
中國一家人一家人各自過活,恰是中古世界所稀有。
團體:公共觀念、紀律習慣、組織能力、法治精神。
宗教最初可說是一種對于外力之假借;此外力卻實在就是自己。“弱者而后需要宗教,愚者而后接受宗教”。
理性始于思想與說話。
明·呈新吾《治道篇》:為政之道,以不擾為安,以不取為與,以不害為利,以行所無事為興廢除弊。
一面由理性早啟,文化早熟,社會構造特殊,而中國之不發生產業革命其勢決定;更一面由中國不發生產業革命其勢決定,那么,當然其社會構造亦就變不出什么來。而社會構造愈不變,其不發生產業革命之勢愈決定。從而其社會亦愈不變。如是兩面絞扣,互相牽纏,動轉不得。這就是中國經濟停滯不前,社會歷久不變之理。
西洋:心思偏于理智;滿眼所見皆物,不免以對物者對人;科學大為發達;科學研究與農工商諸般事業相通、相結合。中國:心思偏于理性;忽失于物,而看重人;科學不得成就;把農工商業劃出學術圈子。
中國文化五大病:幼稚、老衰、不落實、落于消極亦再沒有前途、曖昧而不明爽。
“倫理本位”與“自我中心”、“從理性出發”與“從身體出發”,不相協調在這里顯得何等分明。
梁漱溟:“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