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賞析解讀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一
人生苦短匆匆而過,面對美酒應(yīng)該高歌。
好比晨露轉(zhuǎn)瞬即逝,所剩時光已是不多。
歌聲不平慷慨激昂,心中憂傷對誰訴說。
用什么來排解憂愁?唯有狂飲方可解脫。
思慕賢才不得親近,時時把你惦記在心。
只是為了你的緣故,徘徊沉吟直到如今。
原野小鹿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青蘋。
一旦遠(yuǎn)方賢才來歸,好酒好飯款待殷勤。
天上明月光亮皎潔,周遭運轉(zhuǎn)永不停歇。
內(nèi)心深處憂慮不絕,實在沒有辦法排解。
遠(yuǎn)方賢才長途跋涉,屈駕前來獻(xiàn)計獻(xiàn)策。
相聚宴飲暢敘舊情,爭著訴說別后行蹤。
明月當(dāng)空星兒稀少,烏鵲棲遑向南紛飛。
繞著大樹飛來飛去,哪一枝柯可以棲息。
高山高岡不辭壘土,大河大海不棄小溪。
愿學(xué)周公禮待賢才,期待天下人心來歸。
二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曾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shù)、收袁紹,深入塞北,直達(dá)遼東,縱橫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二十四年之久。曹操死后,兒子曹丕稱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劉備、孫權(quán)也相繼在江南、西南建國稱號,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的局面。
漢獻(xiàn)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平定北方割據(jù)勢力,親率八十三萬大軍,直達(dá)長江北岸,準(zhǔn)備消滅孫權(quán)和劉備,進(jìn)而統(tǒng)一中國。冬十一月十五日,曹操在大江之上置酒設(shè)樂,歡宴諸將。精音律、善詩歌的曹操當(dāng)眾作了這首鏗鏘有力的《短歌行》。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吳蜀,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jié),何以來之。”
西蜀劉備禮賢下士,求得“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諸葛亮和龐統(tǒng),手下又有關(guān)張趙馬黃等一干大將。五虎大將之一趙云說:“云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涂地,無恨矣。”特別是劉備與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君臣之間美好遇合的典范。劉備對諸葛亮三顧茅廬,言聽計從;諸葛亮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東吳孫權(quán)手下也是群英薈萃。
曹操早年就倡導(dǎo)“唯才是舉”,發(fā)布過“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選拔出身低微的寒族人士參加政權(quán)。此時,面對著劉備、孫權(quán)各自聚集大批人才、足以抗衡的局面,曹操渴求賢才的心情更加急迫,希望人才能為自己所用,特別是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越陌度阡”,早日來歸。
這首詩主題非常明確,實際上就是“求賢”。“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賢才像鳥一樣舉止不定,繞著樹飛了一圈又一圈,但是有哪一棵樹是可以托身的所在?這是賢才在三國鼎立、群雄逐鹿的局面下無所依托的彷徨心情。
年歲的流逝本不足過于傷心,令人擔(dān)憂的是天下不太平。通過對時光易逝、賢才難得的再三詠嘆,細(xì)致曲折地抒發(fā)了自己求賢若渴的感情,表現(xiàn)出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自強不息的進(jìn)取精神。
三
“人生幾何”,語出《左傳》:“俟河之清,人生幾何?”黃河一千年才清一次,黃河的澄清代表著天下的太平,可是一個人的壽命有多長久?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曹操自己也說:“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此時曹操已經(jīng)五十四歲,戎馬半生,還沒有建立統(tǒng)一大業(yè),因而生發(fā)出人生短暫的感嘆。但是這個感嘆不是消沉頹廢,而是積極進(jìn)取。
“杜康”,人名,相傳是古代最早造酒的人,這里作為酒的代稱。
“青青子衿”,語出《詩經(jīng)·鄭風(fēng)·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學(xué)士或情人)你那青青的衣領(lǐng)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縱然我沒有去你那里,難道你就不能給我個回音?表達(dá)了對情人或賢才的渴望,對心中追求的向往。
“呦呦鹿鳴”,語出《詩經(jīng)·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只要賢才來到這里,我一定會盛情款待。這是國君設(shè)宴招待群臣或者賓客時演奏的詩。曹操當(dāng)時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也符合這個身份。《紅樓夢》里,賈政想知道寶玉的學(xué)業(yè)情況,就問跟隨寶玉讀書的仆人李貴。李貴回答說:“哥兒已念到第三本《詩經(jīng)》,什么‘呦呦鹿鳴,荷葉浮萍’,小的不敢撒謊。”說得滿座哄然大笑起來。這“第三本《詩經(jīng)》”,就是“風(fēng)”、“大雅”之后的“小雅”。
“契闊宴談”,語出《詩經(jīng)·邶風(fēng)·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于生而言,是“契”,契合;于死而言,是“闊”,闊別。“枉用相存”,以屈尊的方式來探望問候。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語出《管仲》:“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比喻人才越多越好。
“周公吐哺”,語出《史記》:“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的叔父。輔佐周成王之時,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要中斷數(shù)次,來接待天下的賢才。孔子稱贊周公“載己行化而天下順之,其誠至矣”。曹操在此以周公自許,也是與他的身份相符。
四
曹操在歷史上的地位和評價經(jīng)歷了完全不同的變化。在南宋之前,曹操詩受到尊崇。唐朝尊崇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專門作文祭奠他,唐玄宗甚至自稱“阿瞞”(曹操小名)。杜甫曾作詩稱贊曹操后人:“將軍魏武之子孫,于今為庶為青門。英雄割據(jù)雖已矣,文采風(fēng)流今尚存。”這與唐朝崛起于西北,一統(tǒng)中國相合。
從北宋末年開始,曹操作為弒后盜國、想奪皇位的野心家的形象逐漸樹立起來。尤其是南宋,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南宋王朝類似偏安江左的東晉,尊漢抑曹的思想風(fēng)行起來。金王朝每年給漳河岸上“曹操疑冢”掃墓,而南宋岳飛、陸游、朱熹等把曹魏比作金。元末明初羅貫中創(chuàng)作《三國演義》時,曹操已成為被封建正統(tǒng)思想所歪曲的歷史人物深入人心。
建安,漢獻(xiàn)帝的年號(196—219)。建安文學(xué)一般是指建安時代的北方文學(xué),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及圍繞在他們周圍的“建安七子”開創(chuàng)的“建安風(fēng)骨”,慷慨雄健,以“風(fēng)骨”著稱于世,對后世影響很大。從初唐的陳子昂,到盛唐的李白、杜甫,到中唐的元稹、白居易無一例外。李白說:“蓬萊文章建安骨。”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曹操觀滄海而胸羅萬象。曹操是真有性情的人,他的感情和唐代詩人、五代詞人的感情,都有一些暗合之處。曹操這首詩古樸、直白、激昂,也有文人詩的頻頻用典的特點,是古詩向建安詩風(fēng)轉(zhuǎn)變的較早的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