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弗托夫,丹尼絲作品分析
【介紹】:
美國“放射派”*女詩人。原為英裔。二次戰(zhàn)時在倫敦擔任傷員救護工作。《兩幅肖像》(1946)是她的第1部詩集,作為新浪漫主義的習作,并不成功。1948年同丈夫一起移居美國紐約。1955年加入美國國籍。她曾是聚集在弗林蓋悌*的“城市之光”書店周圍的反“學院派”的重要詩人。越南戰(zhàn)爭期間,她反對美國的侵越戰(zhàn)爭,曾參加反戰(zhàn)者聯(lián)盟,并為該聯(lián)盟編過一本詩集《走出戰(zhàn)爭陰影》(1972)。
萊弗托夫的詩作有不少是清新可讀有實際生活內(nèi)容的短詩。如《勝利者》(1964)描寫榿木不顧人們的砍殺,到秋天仍然長出一從叢紅纓,為生活增添了美色和歡笑的情景。《啊,嘗一嘗,看一看》(1964)一詩,認為生活的意義就在于去品嘗一切,把生活中所有的酸甜苦辣都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營養(yǎng)。這種歡快的情緒,樂觀的氣氛,在美國當代詩中還是比較少見的。《第三維》描寫自己勇敢面對生活的堅實信念。即使“把我從頭皮/撕到腿跟,但是∥我依然活著,而且/四處走動,欣賞著∥陽光,和世界上的/一切美景。”“砸碎石子,那么/石子還是石子。”她有些詩是“放射派”的,是一個意念緊跟一個意念的“能的放射”*。如《黑暗》(1972)一詩是描繪1967年美國群眾示威游行,向五角大樓進軍的情景。她寫到市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接著寫到在教堂里舉行婚禮的人們,在海灘上舉行野餐的人們,自己在做自己的事,“他們沒有在聽,他們沒有在聽”。1957年出版詩集《此時此地》,1958年出版《橫越大陸來到群島》。60年代又出5本詩集。還譯了一本佛學著作。1972年出版詩集《足跡》,和她早期的詩作的風格十分相近。也有人把萊弗托夫看成是“垮掉的一代”*派的詩人。萊弗托夫的詩對于威廉斯派*的復(fù)出與中興作出了自己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