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鑒賞
作者: 王熙珩
拉·費拉里斯
初春,大地從沉睡中蘇醒。田野里飄來一陣陣泥土的清香;草兒吐露出嬌嫩的幼芽,好奇地窺視著人間;姑娘們穿著艷麗的衣裳,在碧綠色的草地上歡快地歌唱。
萬木爭春,小溪嘩嘩作響,兩岸鋪上翡翠般的地毯。舉目眺望,大自然一片生機,令人陶醉,使入神往。
只有一棵橡樹默默地站在一旁。它沒有穿上新裝,它那飽經滄桑、滿是皺紋的老皮一絲不掛地袒露著;它雄偉、挺拔、巍然屹立,干枯的樹枝直指天宮,猶如高舉雙臂,祈求上帝憐憫。可是它的血液已經凝滯,生命的火花已經消失,嚴酷的寒冬結束了它的殘生。
不久前,它還神采奕奕,英姿勃勃。然而,自它睡下去,就再也沒有醒來。
幾天之后,來了幾個人,七手八腳把它鋸斷,又把它連根刨出,裝車運走。在生長過它的地方,只剩下一堆黃土。
橡樹啊,我童年的伙伴和朋友,你曾賦予我多少甜蜜的幻想!我喜歡在你高大的軀干上攀登,在你堅韌而富有彈性的樹枝上盡情地悠蕩。
多少次,我在你那幽靜、涼爽的濃蔭下悠閑地歇息,自由地暢想。如今,那些甜蜜的時光同你一起離開了我們可愛的故鄉。
幼小的橡樹長出第一批嫩葉,又把枝條向四處伸延,轉眼之間填補了你留下的空間。茁壯的幼苗變成參天大樹,孩子們又會在它的樹蔭下嬉笑、玩耍,成年人又會在那里歇息、暢想。
(李國慶 譯)
《橡樹》是一篇飽含哲理、情趣雋永的優美散文詩。作者托物詠懷,借新老橡樹生死交替的現象,反映了自然界萬象更新的客觀規律。
一棵曾經“神采奕奕,英姿勃勃”的老橡樹,歷經滄桑之后,生命力逐漸衰減,終于被“嚴酷的寒冬結束了它的殘生”,以致被連根刨掉;而幼小的橡樹卻在一天天茁壯成長,“轉眼之間填補了”老橡樹“留下的空間”。這類事情在生活中幾乎是微不足道的,但作者卻從中引申出一種普遍的思考。加之他以生花的妙筆,把這個生死交替的過程描繪得詩意蔥蘢,畫意盎然,這就使這兩種橡樹在作品中升華為形象豐滿、寓意深長的象征。
作者先用工筆繪景,為老橡樹的出現渲染了一片充滿生機、令人陶醉的明媚春光:“初春,大地從沉睡中蘇醒。田野里飄來一陣泥土的清香;草兒吐露出嬌嫩的幼芽,好奇地窺視人間”,“萬木爭春,小溪嘩嘩作響,兩岸鋪上翡翠般的地毯,舉目眺望,大自然一片生機,令天陶醉,使人神往”。在這樣的背景上,突兀出現了老橡樹的形象。它是獨特的,引人注目的:一方面,它雄偉挺拔,巍然屹立,另一方面,“它的血液已經凝滯,生命的火花已經消失”;可敬和可憫這兩種鮮明的感覺同時涌上讀者的心頭。由此,很自然地生發出對橡樹充滿活力、魅力的往昔歲月的追念之情,令讀者陷入對老橡樹之死的深切惋惜之中。這種生命情景顯然具有象征意義。它不僅讓人想起自然界,而且讓人想到人類社會中許多類似的現象,這種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過程,不能不令人生出無限的感慨。
然而,恰恰就在這個時候,作者筆鋒一宕,拓出了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小橡樹抽葉生枝、日漸茁壯的畫面光彩奪目,頓時將一份油然的欣喜和希望播入讀者的心田。前后對比,不禁令人想到宇宙生命的生生不已,代謝無盡,從而進入一種超越個體生死的、更加高遠、更加達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