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熱,保爾作品分析
【介紹】:
法國象征主義*詩人,后成為現實主義的心理哲學小說家、評論家。生于亞眠市一教授家庭。曾在巴黎攻讀古典文學,獲碩士學位。畢業后任文學教員。不久與象征主義詩人拉弗格*相識,并推薦他做普魯士皇后奧古斯塔的法語侍讀。1894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01年皈依天主教。
布爾熱的創作大體可分3個時期。前期作品以詩為主,是象征主義時期。詩集有《在海濱》、《希望》等。中期發表論著《現代心理學論集》(1883)、《現代心理學論集續編》(1885)、《研究和畫像》(1888)、《現代愛情心理學》,從此奠定了他在文學界的地位。這一時期小說甚豐,且多是心理哲學小說,如《殘酷的謎》(1885)、《愛之罪》(1886)、《安德雷·科內利》(1886)、《謊言》(1887)、《門徒》(1890)、《國際都市》(1892)等。《門徒》為此時期代表作。小說寫一實證論的門徒格雷魯為了做心理實驗,與少女夏洛特戀愛。夏洛特因不能和格雷魯成為眷屬憤而自殺。夏洛特的哥哥為妹妹復仇,開槍打死了格雷魯。小說是在告訴青年寧遵從傳統道德也不要相信實證論。有人說格雷魯的形象很象實證主義者泰納。后期的主要作品有《階段》(1902)、《離婚》(1904)、《中年魔障》(1914),劇本有《街壘》(1910)、《法官》(1911)等。《中年魔障》為寫一中年男子由于家庭生活的不滿足而尋求外遇,因而誤入歧途。最后改邪歸正,信仰了天主教。后斯作品雖然社會題材居多,但大都是關于教會、國家主義和君主政體的空泛的說教,表現出作者反民主的保守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