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佯為不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佯為不聞
【原典】
呂蒙正①拜參政,將入朝堂②,有朝士于簾下指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既而③同列必欲詰其姓名,蒙正堅不許,曰:“若一知其姓名,終身便不能忘,不如不聞也。”
【注釋】
①呂蒙正(944~1011):字圣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擢進士第一,授將作監丞,通判升州。會征太原,召見行在,授著作郎、直史館,加左拾遺。五年(980),親拜左補闕、知制誥。八年(983),任參知政事。李防罷相,蒙正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監修國史。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進左仆射。咸平四年(1001),以本官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六年(1003),授太子太師,封蔡國公,改封隨,又封許。景德二年(1005),表請歸洛。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病逝,享年六十八歲,贈中書令,謚文穆。《宋史》卷二百六十五有傳。②朝堂:漢代正朝左右官議政之處,亦泛指朝廷。③既而:不久。
【譯文】
呂蒙正被任命為宰相,正要入朝時,朝中的一位官吏在門簾下指著他說:“這個小子也做了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這時同行的官員一定要弄清楚那人的姓名,呂蒙正堅決不同意,他說:“一旦知道他的姓名,終身便忘不了,還不如不知道。”
【延伸閱讀】
呂蒙正面對他人的辱罵,選擇的是充耳不聞,做法與富弼一樣,不同的是他解釋了自己為什么不去聽,因為“若一知其姓名,終身便不能忘,不如不聞也”。如果說富弼所做的是在事情發生之后,那么呂蒙正關注的卻是事情萌芽之初。雖然結果相同,但各自所費的力氣則迥異。中國古人在禮法上的態度,即與此相似。他們歷來就重禮而輕法,視“禮”為防微杜漸之舉,而將“法”施于事情已然之后。中國古代的政策,一直都是主張將重心放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這正是儒家的政治思路。《韓詩外傳》中曾經講過一個孔子師徒問對的故事。孔子與子路、子貢、顏回游玩,他要求三人說說各自的志向。子路自負自己的將才:“得白羽如月,赤羽如日,擊鐘鼓者,上聞于天,旌旗翩飛,下蟠于地,使將而攻之,惟由為能。”子貢則得意自己的辯才:“得素衣縞冠,使于兩國之間,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糧,使兩國相親如兄弟。”最后顏回說:“愿得明王圣主為之相,使城郭不治,溝池不鑿,陰陽和調,家給人足,鑄庫兵以為農器。”孔子對顏回大為贊嘆:“由來,區區汝何功?賜來,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為子宰焉。”(《韓詩外傳》卷九)因為顏回的存在,使之前子路的武藝、子貢的口才全無用武之地,真正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故事中顏回所奉行的,正是未發之前的政策。呂蒙正選擇不去追究的做法,可以避免陷入之后的情理糾結,因為從感情上難免會對其人不滿,但理性上又必須自我克制。與其事后痛苦費力,還不如當初就徹底忘掉。這正是他絕頂聰明的地方。狄仁杰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有一次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時,甚有善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杰回答說:“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并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聽完后深加嘆異。(《舊唐書·狄仁杰傳》)他們都是以不知為知的智者。俗話說“難得糊涂”,“愚不可及”,有時候能夠糊涂一次,裝傻一回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