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李白三十整
《那年李白三十整》
假如人生分四季,李白的一生,在三十歲之前都是春天。二十歲之前,李白讀書學劍,瘋狂迷戀司馬相如;二十歲之后,李白開啟旅游模式,出三峽、登廬山、游洞庭、下金陵、往揚州。峨眉山月,荊門浮舟,廬山瀑布,金陵酒肆,觸目皆是新鮮。
道士、大俠、販夫走卒、風塵歌女乃至公務人員,見面就是通宵大醉,相見恨晚。離別并不真的讓李白憂愁,人生的種種奇遇,前面的路上還多著呢。這有趣的人間,每個年輕人都會迷戀。幾年之后,不羈的李白也想家了。那年李白二十七歲,一介布衣,除了不羈的才華和猛烈的英俊一無所有。
返程的旅途中,李白去姓許的人家蹭了幾頓飯,不料十八歲的許姑娘就此芳心暗許。面對突然的少女傾慕,李白肯定會想到八百多年前,自己的偶像司馬相如老師,李白不啰唆,立刻結婚。童話故事里,流浪的王子碰到公主之后,兩個人就會過起沒羞沒臊的生活。李白與許姑娘也沒有跳脫出這個俗套。只是,和童話不同的是,成年人的世界,人生不會因為結婚而自然完滿。童話里的人單純又愚蠢,現實中的人往往心不甘。李白在這趟旅行剛開始時寫下這樣的詩句:“莫謂無心戀清景,已將書劍許明時”,意思很簡單,人間美景不能太過流連,因為時代在召喚。宇宙開辟,生人無窮,又有幾人能趕上一個真正的盛世?李白可愛的地方在于,他嘴上說著不能貪戀,還是結結實實地過了三年蜜月,一點沒含糊。
開元十八年,春盡之時,李白由東南向西北,穿越河南遼闊平整的鄉野,第一次到達長安,那年李白三十整。李白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人生的春天即將就此結束。文能驚天地,劍能泣鬼神,更何況李白還專門找高人學習過“王霸之術”,他做好了一切準備。豈料一腔豪情,散入長安的繁華之中,竟然一點明顯的蹤跡都看不到。李白進京的目的很直接,他想像歷史上的牛人們一樣,直接得到皇帝本人的接見。一介布衣,如何能見到皇帝?李白夫人許氏的爺爺,曾做過大唐的宰相,因為這層關系,李白能夠見到一些高層人士,但高層人士顯然并沒有介紹一介布衣與當朝皇帝結交的動力。
面對輕視自己的人,李白留下“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的憤慨之語,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態已瀕于崩潰:“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長相思,摧心肝”。
開元十八年,三十歲的李白站在大唐長安城里,第一次感到人生狼狽。被長安城狠虐的,不止李白一個。那年的科舉,四十二歲的孟浩然也參加了,他積累了半生,做足了充分的準備,選擇了最穩妥的道路,孤注一擲,卻遺憾落第,筆下的詩句不是“白發催年老”,就是“知音世所稀”,滿滿的都是不平之氣。
開元十八年秋已深了,李白短暫地離開長安,一路向西,希望能夠得到基層的引薦,可惜仍無結果。次年的春天,他再次回到長安,在頹廢之中寫下了《蜀道難》,一邊感慨著“難于上青天”的人生,一邊乘小舟黃河漂流,離開了那座相當于1.5個曼哈頓島的宏偉的盛世都城。
“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咸陽市中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罍。”“古來圣賢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三十歲之后,詩句越是瀟灑,越是無所謂,讀起來越讓人傷感。
李白這些金句騙過了后世的無數普通讀者,騙過了“大師”于丹,也騙過了年輕時的我。
現在我很希望,哪怕有那么短暫的一瞬之間,他也能騙過自己。
(魯剛摘自豆瓣網圖/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