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作品分析
德國古典哲學常用的術語。馬克思也用了這一概念。異化一詞是多義的,原為轉讓、疏通、脫離之義。最初使用異化一詞的,是英國的霍布斯和法國的盧梭。到近代西方,異化一詞進入哲學、社會學著作,但其含義也不一樣。異化作為哲學范疇的概念始于黑格爾。黑格爾哲學的基礎是“絕對觀念”。他認為“絕對觀念”由于固有的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向自己的對立物轉化,分裂出與自身相對立并制約著自己的外在力量。異化就是用來解釋主體和客體、本質和對象之關系的。在黑格爾看來,絕對觀念就是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實體,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絕對觀念異化的過程。黑格爾的異化思想包含著統一物之分解和社會矛盾發展的辯證法因素,但他把一切都歸結為“絕對觀念”,這顯然是唯心的。
繼黑格爾之后,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學過程中,用異化概念說明人的自我分裂,提出了人的本質異化的命題。他說:“人的神不外就是人的被神化了的本質。”(《費爾巴哈選集》下卷)費爾巴哈把神還原為人,在反宗教神學中建立了功績,指出了黑格爾哲學不過是神學的最后避難所和合理支柱。但是費爾巴哈沒有認識到人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他仍未擺脫唯心史觀的桎梏。
異化概念延用至今,在現代日常生活和文藝評論中也廣為引用,大致表示為疏遠、孤獨、陌生、無能為力、沒有目的、沒有準則、沒有意義等。二十世紀以來出現的西方現代派文學藝術,尤為注意異化現象,描寫了更多的異化畫面。它認為異化是永恒的,一切社會制度都產生異化。如薩特*的異化觀。異化在現代派文藝創作中常常表現為人失去自我。自我的喪失就是由于人的本質和個性在現代社會遭到扭曲造成的。由于孤獨、苦悶、壓迫、恐懼等,人感到自己對自己成了一個異己者。如在羅馬尼亞戲劇家尤內斯庫*的《犀牛》中,主人公貝蘭吉(一個小公務員)連連自問:“我了解我自己嗎?”他懷疑自己是否存在。
異化論之流行于資本主義世界,正是社會矛盾重重,因而使人們對生活感到迷惘、荒誕、絕望的表現。
馬克思在創立馬克思主義以前,曾沿用過費爾巴哈的異化概念,如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勞動異化思想,用來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但馬克思當時的勞動異化思想還帶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色彩。直到寫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后,馬克思才完全擺脫了這一理論,用實踐范疇代替了異化概念,從而形成了科學的歷史觀。到了五、六十年代,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時,又使用了異化概念,但這同他早期對異化概念的理解有了原則區別。這時的異化概念只是描述雇傭勞動和資本的對抗關系的特定概念。但異化概念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經濟學中的具體內容之一。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勞動所創造的一切,對工人階級來說都變成了異己的力量,變成了資本家支配工人的權力。“資本關系使工人處于和他自己勞動的實現條件完全無關、相外化和相異化的狀況”。(《資本論》第3卷第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