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全集《毗舍阇鬼喻》譯文賞析
毗舍阇鬼喻
【原文】
昔有二毗舍阇鬼[1],共有一篋[2]、一杖、一屐。二鬼共諍,各各欲得。二鬼紛紜,竟日[3]不能使平。時有一人來見之已,而問之言:“此篋、杖、屐有何奇異,汝等共諍,嗔忿乃爾[4]?”二鬼答言:“我此篋者,能出一切衣服,飲食,床褥,臥具,資生之物盡從中出;執此杖者,怨敵歸服,無敢與諍;著此屐者,能令人飛行無罣礙[5]。”此人聞已,即語鬼言:“汝等小遠,我當為爾平等分之。”鬼聞其語,尋即遠避。此人即時抱篋,捉杖,躡屐而飛。二鬼愕然,竟無所得。人語鬼言:“爾等所諍,我已得去。今使爾等更無所諍。”
毗舍阇這,喻于眾魔及以外道;布施如篋,人天五道資用之具,皆從口出;禪定如杖,消伏魔怨煩惱之賊;持戒如屐,必升人天。諸魔外道諍篋者,喻于有漏[6]中強求果報,空無所得。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禪定,便得離苦,獲得道果。
【注釋】
[1] 毗舍阇(shé)鬼:佛經里的餓鬼,吸食生靈的精氣血肉,亦稱癲狂鬼、吸血鬼等。
[2] 篋:小箱子一類的器物。
[3] 竟日:從早到晚,終日。
[4] 乃爾:如此地步。
[5] 罣(guà)礙:罣,同“掛”,指牽掛之意。
[6] 有漏:佛教指有煩惱的事物。生死是最大的有漏。
【譯文】
從前有兩個餓鬼,共同擁有一只寶箱、一根拐杖和一雙木屐。兩個鬼爭執起來,都想獨占這三樣東西。他們吵了整整一天,也沒能使其平分。這時有一個人走來,見了這般情形,便問道:“這寶箱、拐杖和木屐有什么奇異之處,你們爭執得這般怒氣沖沖?”兩個餓鬼答道:“我們這只寶箱,能產生一切東西,衣服、飲食、床褥、臥具之類生活用品,都可從里面得到;拿到這根拐杖,就能降妖伏魔,沒有人敢與我們對抗了:再穿上這木屐,就能健步如飛。”這過路的人聽到這話,便對兩個餓鬼說:“你們稍稍退后一點,讓我來替你們平分這三件寶物。”兩個餓鬼聽了這話,便馬上遠遠地避開了。這個人旋即抱著寶箱,抓起拐杖,穿上木屐飛騰而去。兩個餓鬼大吃一驚,竟然一無所得了。那人對鬼說道:“你倆所爭的東西,我拿去了。這下你們再沒有什么好爭的了。”
這兩個餓鬼好比是那些修行旁門外道的人;寶箱可比作是布施,天上人間的五道眾生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具都可從這里面產生;禪定則好比是拐杖,可以降伏邪魔、煩惱之類的怨賊;持戒就如同木屐,穿上它就能夠由此升入超越世俗的清凈境界。那些眾魔外道不斷爭這個寶箱,比喻這些異教徒在煩惱垢染中強求果報,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但若是能修行善行、布施、持戒、禪定,就一定能夠擺脫人生苦惱,獲得正果。
【評析】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千百年來已為大家所熟知。而文中的那兩個餓鬼爭來爭去,最后卻便宜了那個過路的人,它所講的道理和這個故事的確有些相似。生活中這樣的故事也很多,人們往往會在沒有看清敵人狀況之時,盲目與人勾結,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了利。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無論是同事還是朋友之間,都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該鉤心斗角。否則,一個不小心就會使敵人有機可乘,讓彼此遭受災難。
故事征引
大智與小智
從前,在古印度波羅奈國有兩個商人,其中有一個聰明能干,年紀又較輕,所以人們稱他為“小智”。還有一位商人,年齡稍大些,人們稱他為“大智”。
有一年,大智與小智商量著合伙做生意。剛開始說好只要贏利了,兩人就一起平分。可是后來大智卻出爾反爾,一再找借口不愿意跟小智平分。他對小智說:“因為我是大智,你是小智,所以贏利之后我要得三分之二,你得三分之一。”小智聽了也不同意,一直提出必須平分,兩人爭論不休。
忽然間,大智想出一個主意,他說:“要不這樣吧,咱附近不是有棵大樹嗎,樹神甚為靈驗,我們何不明日請它給我們主持個公道呢!”小智答應了。
當天夜里,大智就把自己的父親背到大樹下,藏到樹洞內,然后對父親說:“明天我與小智會請示樹神如何分錢財,那時候你就在樹洞里說:‘小智一份,大智兩份’,千萬不要弄錯啊。”
到了第二天,小智、大智同一時間來到大樹下,焚告完畢之后,兩人便開始禱告,請示如何分配贏利。“樹神”發話說:“大智得兩份,小智得一份。”這時大智正為自己的奸計成功而拍手叫好呢!突然聽到小智說:“我要親眼看看樹神到底長什么樣子。”
于是,他急忙跑回家,抱來一捆稻草塞進了樹洞,隨即點燃火,頓時濃煙四起。大智的父親在樹洞內被嗆得喘不過氣來,后來終于忍受不住,順著洞壁爬上樹,不小心又從樹上掉了下來,口中還不住地嚷道:“大智荒唐,小智正當,二人平分錢財,理所應當。大智荒唐,將我藏入樹洞,就為多占錢財,害父燒傷全身。”
大智見丑事已經敗露了,只得答應與小智平分贏利。但是,小智再也不愿意與大智合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