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顧炎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簡介
顧炎武(公元1613~1682年),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后,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俑,漢族,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今屬江蘇)人。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季諸生,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并參加昆山抗清義軍,敗后漫游南北,曾十謁明陵,晚年卒于曲沃。學問淵博,對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人物小記
顧炎武小時候,每年春夏溫習經書,家人為他請了四名聲音洪亮的士子坐在周邊。顧炎武面前放一本經書,四人前面放著該經書的注疏。他先叫一人讀一段經書,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他忘記了的地方,則與四人辯論或再記一遍。一人讀二十頁書,之后再叫另一人讀二十頁,他每天溫習經書二百頁。
顧炎武自小至老手不釋卷,出門則總是騎著一頭跛驢,用二匹瘦馬馱著幾箱書。遇到邊塞亭障,就叫身邊的老仆到路邊的酒店買酒,兩人對坐痛飲,咨詢當地的風土人情,考究其地理山川。如果與平生所聽到的不相符,他就打開書本驗證,必定要弄清楚才罷休。騎在驢上無事時,他就默誦讀經注疏。碰上老朋友,他往往記不起是誰。有時掉到崖下,他也毫不怨悔。顧炎武這樣勤學,終于成為學問淵博的大家,沒人可與之抗衡。
顧炎武曾經客居北京。
一天,在朝廷做官的王士禎去他住所拜訪,對顧炎武說:“先生博學強識,請您背誦一下古樂府的《蛺蝶行》好嗎?”顧炎武當即背誦出來了,一字不遺,同座皆驚。《蛺蝶行》雖然只是一首僅僅五十六字的短詩,但它較生僻,要完整地記在腦海里是不容易的。
主要思想
顧炎武尖銳地抨擊專制君主:“今人軍人者,盡四海之內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民烏得而不窮?國烏得而不弱?”因此,顧炎武力主限制君權,還提出“地方分權”、“權移于法”及“庶人議政”等主張。
另外,主張經世致用,反對浮華空談,是顧炎武思想和學術的顯著特征。顧炎武從不把自己關在書齋里,做空疏玄虛的學問。他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每到一個地方,就向一些老兵退卒或鄉里父老請教,以確鑿的真知,糾正書中的訛誤。無論是經學還是史學,他都一以貫之地堅持崇實致用的原則,年年不忘“生民根本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