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中有美”作品分析
象征主義*前驅作家、法國著名詩人查理·波德萊爾*倡導的一種詩歌理論。他認為“作惡為非,原是不費力,極自然,而又不能自己的,只有善卻始終是人為的產物”,“一切美好高貴的東西都是人謀的結果”。這樣,他就否定了以善為內容的詩,他要從以惡為內容的詩里去發(fā)掘惡中之美,以引出道德的教訓來。他的《惡之花》*、《巴黎的憂郁》*就是從惡中去發(fā)掘美的典型作品;他要從撒旦、該隱,要從妓女、乞丐、老人等一切不幸者與淪落者的“惡”中去發(fā)現美。
波德萊爾的“惡中有美”說,是他的重要的美學觀點之一。應當指出的是,波德萊爾之所謂“惡”,其實并不是惡,而是暴力統治下的反叛者與不幸者的形象。波德萊爾從不在最高統治者的權勢和暴行中去尋求美。波德萊爾的這一美學觀是他對丑惡現實的反抗和他對美的憧憬的表現,正如高爾基所說,波德萊爾“生活在惡之中,愛的卻是善”。波德萊爾的這一美學觀,對當代美學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