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陰影之下》作品分析
日本戰后派*作家中村真一郎*的代表作。小說主要情節是:“我”,主人公城榮,講述了自己從少年至青年時期的一段經歷。一天上午,“我”坐在一個陌生空地的椅子上,從意識的底層,陷入往事的回憶中,忘記了現實時間的流逝,他回憶起少年時,曾因失去了心愛的書,而預感到人的死亡。這種預感,不久因朋友的死而成為現實。之后,自幼陪伴自己的伯母、親生父母相繼死去,更使他強烈意識到死的恐怖和人生的無常。死的意識,使他對現實存在的一切表示懷疑,而認為夢的世界、意識世界才更可靠、更永久。這部小說和《錫安的女兒等》(1948)等其他四部,是一個整體性的自傳體長篇五部曲,寫出了主人公(也可以說是作者)對現實社會和戰爭的懷疑和不安心理,表現出當時人們的墮落和頹廢。作者用普魯斯特*的意識流手法,揭示出在生和死面前人的內在意識活動,在日本文學中開拓出一條新的創作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