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朱熹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簡介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徽州(今屬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生于福建尤溪。朱熹出身于“以儒名家”的“著姓”,少小苦讀“四書”、“五經”,后師事武夷三先生(胡原仲、劉致中、劉彥沖),出佛入老,泛濫于百家。及至師從楊時的再傳弟子李侗,體驗未發之中道后,始立定腳跟。此后,在與同時代諸哲的激烈辯論過程中,他以二程理學為宗,吸收和融匯了周敦頤、張載、邵雍等人的學問,承繼孔孟道統,構筑起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博大精深的理學體系。朱熹的著作頗豐,遍及經學、史學和文學等科目,其哲學思想主要集中在《朱文公文集》(100卷),《續集》(11卷),《別集》10卷),《朱子語類》(140卷)和《四書集注》等書中。朱熹所建立的學派被后人稱為“閩學”。
人物小記
朱熹為紹興十八年(1148年)進士,紹興二十一年授任為泉州同安主簿,紹興二十二年到任。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五年,經常往來于泉州各地訪友求賢,尋幽覽勝。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處泉同之間,為必經之地。因此,朱熹往返兩地,常在安海歇息過夜。每次路過安海,他都會訪問朱松遺跡遺事,招集鎮中耆儒名士講論經學,對安海文風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任滿后,朱熹請求辭官,潛心研究理學,四處講學,宣揚他的“太極”,即“天理”和“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體系,成為程(指程顥、程頤)朱學派的創始人。
主要思想
朱熹的哲學思想以太極論、理氣論、性理論(心性論)為核心,強調“無極而太極”、理氣渾然一體的理學觀;通過對未發、已發、中和及仁學等問題的討論,對心性情等范疇做了細致的分析,以“心統性情”發展了傳統的心性論,肯定了“氣質之性”對人性善惡之辨的重要意義;并著重強調了居敬窮理的操存涵養功夫,認為只有通過這層存養功夫,才能樹立起人之本,達到生命的凈化和升華。朱熹由心性學上的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之辨,進而在歷史觀上認為三代以天理行,此后則以人欲行,因此要恢復三代之至治,則必須存天理、滅人欲,尊王賤霸。
對于朱熹整個理學體系來說,“無極而太極”確實太重要了,其一是與整個道統是否正傳密切相關,其二是與朱熹自己思想的思辨基礎是否堅實可靠密切相關。
朱熹哲學思想的核心及出發點無疑是“太極”,“太極”即“理”。“太極”指“理”,“無極”則是對“太極”的修飾。“無極”有三義:其一,針對有形、具體的器物界而言,“無極”即“無形”,它表明“太極”不是事物類屬鏈條上同質的一物,“太極”無形無象,不可以事物言。其二,針對形上界而言,“無極”肯定了“太極”之上并沒有一超然的絕對存在者,由此肯定了“太極”為邏輯在先的最高者,是確鑿真實的,不因形象的變動而遷流,不因事物的幻現而虛無。其三,從貫通形上形下兩界而言,“無極”既是對有形的否定,同時也是“太極”自身內涵的否定因素,“太極”不是于事物之外別有一事物,“太極”即是本然之理:“謂之‘無極’正以其無方所無形狀;以為在無物之前,而未嘗不利于有物之后;以為在陰陽之外,而未嘗不行于陰陽之中;以為通貫全體,無處不在,則又初無聲臭影響之可言也。”通過對“無極而太極”的詮釋,一方面維護了周敦頤開創的道學體系,另一方面也深化了程朱理學的思想內涵。
“理”與“氣”不離不雜,理不離氣,氣不離理,理氣相即,所謂太極正表明理氣一體渾成的特點。氣是事物形質之體的根源,理是氣聚散的根據。理與氣構成了世界的兩大根據。從具體而真實的事物來看,理氣渾淪一體不可分開,“理”與“氣”不離,但從事物的本源根據上看,理是理,氣是氣,理為形而上者,氣為形而下者,理氣不同類,并且,理則更為根本,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據。這就是朱子的理氣既不相離又不相雜的思想。